STEAM|教大專家:將推出AI素養課程大綱 免學生依賴失獨立思考

撰文:盧勁揚
出版:更新: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不少人擔心學生產生依賴就會拖累學習,使好事變壞事。香港教育大學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早前接受「01教育」訪問,表示本港中、小學願意擁抱科技,但同時強調人工智能來勢洶洶,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只着重提升效率,更要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及正向價值,避免學生依賴人工智能。他透露教大正撰寫一份人工智能素養課程大綱,將於今年內推出,內容覆蓋由學前至高中學習階段,大綱以培養下一代成「思想家」(Thinker)為最終目標,以思考如何在人工智能可能超越人類的時代下自處。

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電子學習與數碼能力研究講座教授、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早前接受「01教育」訪問。(黃浩謙攝)

發現中小學勇於擁抱科技、能自行發展課程

生成式人工智能冒起只有一年多,但不少學校已經將之納入課程。江紹祥教授近期亦有了解中小學的最新資訊科技應用及發展,認為香港的學校於採用科技方面屬世界前沿,「香港有個特點,佢哋(學校)唔會驚恐嘅,唔會話怕呢啲科技發展,反而係我見到另一個現象,就係其實佢哋都幾擁抱呢啲科技」。

他提到現時香港的學校對於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或數據模型訓練的關注度有所提升,很多校長及教師接受以人工智能工具輔助學生學習或學校行政工作,「香港呢方面嘅發展我係睇得到係百花齊放,大家都會願意用自己嘅專業知識……去嘗試」,而且未必需要大學提供支援亦有能力發展人工智能課程,「我都覺得佢哋嘅經驗係好寶貴嘅」。

免學生依賴人工智能 AI課程需考慮長遠發展

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為大勢所趨,如何防止學生濫用依賴成為重要議題。江教授直言,如果學生習慣凡事向人工智能發問就會形成依賴,慢慢喪失獨立思考能力,「你跌咗落呢個坑呢,你就返唔到轉頭」,預料隨着人工智能工具發展愈趨成熟,會令更多學生依賴人工智能。

教大江紹祥教授表示,由於人工智能發展太快,所以現時主要透過閱讀新聞獲取最新資訊。(黃浩謙攝)

「有冇諗過,你將人工智能生成工具擺入課程要有一個5年、10年嘅發展性考慮?如果你冇,你就會係溫水煮蛙,一步一步被佢蠶食滲透」,他強調人工智能課程不能只追求功能性及應用性,「愈功利愈危險」,要同時訓練學生不同能力,例如溝通、解難、數碼創造等,以至是正向價值觀及道德考量。

不過他認為目前並不需要擔心學生會依賴人工智能,因為現時香港仍然設有文憑試,即使學生平時依賴人工智能解答問題,「一坐咗入去個禮堂考試,佢自然就會無所循形」,猶如「守門大將軍」,學生需要努力讀書才有望考取一定成績升讀大學。

課程應同時學習技能、能力及態度

江教授舉例,假設學生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將說話轉化成流暢的書面語文章,將失去閱讀或運用書面語寫作的能力,所以具體的教學方法應是先由學生自行將口語轉化成書面語,之後再與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作比較,「咁佢就會知道原來我頭先用咗鍾意,書面語係喜歡,他真係會好清楚每一句,仔細去打磨,改善口語同埋書面語」,認為課程要同時培養技能、能力及態度三大範疇。

教大江紹祥教授強調,即使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完成不同工作,亦不代表人類可以放棄該些能力。(黃浩謙攝)

態度方面,江教授指要學生發展正向價值,一般說教方式效用有限,他建議學校先以興趣為出發點培養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再以成品為基礎與學生討論。他舉例教大曾為中學生舉辦人工智能課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題目完成一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作品,當時有學生喜歡追星就訓練人工智能從多張照片出辨識出自己喜歡的韓星,亦有學生訓練人工智能分辨不同種類的化妝品,「我覺得你唔好指指點點我哋呢一代嘅同學,因為未來係佢哋嘅,佢唔鍾意嗰件事其實就係事倍功半」。

直至學生完成作品並進行講解時,就可以提出不同涉及道德及價值觀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例如自己的作品如何幫助到別人、對不同持份者有什麼影響、會不會干擾到其他人等,讓學生明白使用人工智能時要對社會負責。

教育大學今年推人工智能素養課程大綱

教育大學將於今年推出覆蓋學前至高中階段的人工智能素養課程大綱,當中設有三大目標,包括讓學生成為具能力運用人工智能應用的使用者及聰明的消費者,於課程為學生提供與人工智能互動的機會;成為聰明的學習者,讓學生學習基礎人智智能原理並發展溝通、解難、數位創造、獨立思考等能力;成為思想家,使學生能夠反思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係。

江教授指課程大綱設計由淺入深,例如學前至初小階段均以體驗為主,例如與機械人互動學習,進入高小階段就會嘗試與機械人聊天,並加入數據模型及機器學習等元素,並於中學階段深化知識。隨着課程愈來愈深入,學生的能力如溝通、解難及獨立思考亦會不斷加強。態度及價值觀方面,由高小階段起就會加入運用人工智能的道德考量,於高中階段就會加入建立人工智能身份認同及討論塑造人工智能社會的未來。

江紹祥教授表示,由於無人可以預知人工智能的發展走向,人工智能亦可能超越人類,所以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出未來人與人工智能應該如何相處。(黃浩謙攝)

他解釋課程以培養學生成為思想家為最終目標,具體內容是要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原因是人工智能的未來走向無法預測,甚至有可能超越人類,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係將會難以說得清楚,「咁如果我哋自己都唔清楚,我又唔忍心去指指點點我哋嚟緊嘅後生仔,我寧願佢都有自己嘅態度」,讓他們透過獨立思考找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