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後台灣還有沒有大選? 王毅語帶玄機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今(2024)年兩會正式落幕,其中最為人矚目的環節之一,莫過於3月7日上午外長王毅的記者會。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提問對於台灣2024大選的看法,王毅的回答開宗明義即指出:「台灣地區選舉只是中國的一個地方選舉,選舉結果絲毫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基本事實,也改變不了台灣必將回歸祖國的歷史大勢。」

這段話固然是透過王毅之口,北京再一次透露出統一台灣的決心與意志。然而仔細推敲,從中也可以看中北京對於統一後台灣政治制度安排的看法和想像。

2024台灣大選期間,不少人認為台海未來「攤牌」在即,換言之,亦即統一恐怕已近在眼前,因此流露出「2024會不會是台灣最後一次大選?」的困惑。再往前追溯,2020台灣大選時值香港「反修例」風波,許多綠營支持者拋出「今日不投票,明日沒票投」的耳語,試圖激起民眾對於「統一」的擔憂恐懼,深怕早已習慣的「民主選舉」被沒收。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中)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華社)

事實上,不管是「2024台灣最後一次大選」,還是「今日不投票,沒日沒票投」,這些論述都隱含着一個想像的前提,那就是被中共統一後的台灣,領導人可能不再由台灣民眾一票一票選舉出來。不過,「大選」與「選舉」其實是兩個層次的認知,台灣社會對於統一後還能否投票的恐懼,把所有問題都混淆在一起,結果只是助長民粹情緒而已。

「大選」的概念,在台灣往往指的是「總統大選」,由台灣選民直選出領導人。北京究竟如何看待「大選」?王毅對記者的回應已經說得明白,對北京而言,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地區選舉只是中國的一個地方選舉」。

也就是說,北京從來都不排斥台灣的「選舉」,甚至是「大選」。差別只在於統一後的台灣還會不會有「總統大選」,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統一後台灣法理地位的重新定性,有可能是「省」,也可能是「特別行政區」,那麼台灣地區領導人的「大選」,便可能改叫「省長大選」、「特首大選」。當然,更大膽地推測,統一後台灣地區的領導人還是可以叫做「總統」,那麼「總統大選」之名就可以沿用下來。

1981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提出了俗稱「葉九條」的「有關和平統一台灣的九條方針政策」,其中便宣示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特別自治權」,並表示「台灣社會、經濟制度、生活方式與同其他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2年8月10日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進一步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和現狀,展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闡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資料圖片)

而2022年8月北京推出的第三份對台政策白皮書《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對於統一後台灣的政治制度安排也有專門的表述:「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台灣可以作為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

平心而論,兩岸如果真走向統一之路,台灣還有沒有「選舉」?還有沒有「大選」?甚或是還有沒有「總統大選」?箇中關鍵其實在於台灣社會主體性的展現,能否提出真正的「台灣方案」,與北京進行談判。而統一之後,台灣能不能有效地落實「愛國者治台」,也是左右中央與台灣關係能否彼此信任,台灣地區能否「高度自治」的關鍵之一。

當前的台灣社會,對於「統一」和「談判」兩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依舊帶有相當程度的排斥和反彈,更不會有政治人物願意出頭引領更進一步的討論,只會把「拒統」當作是開展兩岸關係的政治前提。在此情況下,台灣社會對於日後還有沒有「選舉」或「大選」的問題,也只能停留在情緒層面的害怕與抗拒,無法開展更為理性且貼近事實的討論。不過,王毅在外長記者會的「語帶玄機」,台灣多少已能從中看到北京方面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