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統一台灣擱置論」可以休矣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2024年全國兩會分別於3月4日與5日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於5日上午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涉台段落與2023年報告大同小異,關鍵句在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國務院作為中央戰略布署的日常執行機構,顯見北京已將對台工作的重心,由反對「台獨」往推進「統一」的方向邁開腳步,足證過去一段時間出現的「統一擱置論」或「擱置台灣問題」等說法可以休矣。

作為全國一盤棋的台灣問題

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只是體現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安排精神的其中一環。其中犖犖大者,得接續此前2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的「2024年對台工作會議」。主抓對台工作的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並講話,同樣強調了「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從今(2024)年度的對台工作會議到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還可發現一個亮點,也就是北京統一台灣的進程,很明顯地擺進了「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之中。換言之,對北京而言,統一台灣不是孤立的一項目標,而是中國整體國家發展(或可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布局的組成部分,亦即「全國一盤棋」的概念。當中展現出來的是中國大陸對台灣問題的戰略定力,不冒進,亦不退縮,而是盱衡全局之後的舉措。

2月22日至23日,2024年對台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中)出席並講話。(新華社)

北京強化對台管治的新常態

過去一段時間,或由於中國大陸疫情後經濟尚未完全復甦,或由於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裴洛西)訪台北京並未「痛打」,讓兩岸輿論場出現了一種想像和幻象,認為台灣問題的解決,已經被北京給擱置下來。或者還有一種論調,認為中國大陸將會全力發展經濟,不會為了解決台灣問題而犧牲經濟發展的成果。

上述的觀點,多少帶着西方思維的線性史觀,認為中國大陸高層的決策布局,也是採取二元式的非此即彼做法。然而,佩洛西事件後的台海震蕩,本身就打破了「統一擱置論」的錯覺。在中美大國政治博弈的現實條件下,佩洛西離台後「好戲」才登場,大規模、長時間的「圍台」軍演,基本「沒收」了台方不斷宣稱的「台海中線」,也挑戰了台方所謂的「領海」、「領空」,並進一步將對台軍事演訓發展為「新常態」。美台以為贏了面子,實則是中國贏得了裏子,這當然是統一進程的關鍵一步。

今年兩會召開前夕發生的金門漁船撞擊翻覆事件,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捩點。至今兩岸有關人員談判十餘次未果,而台方執著於「撞擊」、「碰撞」或「碰觸」等文字遊戲,但真正重要的態勢,其實是國台辦2月17日的一則聲明,其中一句:「根本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一說」。其箇中意義,正如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田飛龍所解讀的,「台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每挑釁越界一步,中國大陸就會跟進涉台管治的「新常態」,形成「大小兩岸的新博弈規則」。統一進程可謂再進一步。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Reuters)

既要發展經濟也要統一台灣

至於中國大陸內部經濟好壞,與解決台灣問題之間的關係,兩者當然不是相斥的,而是既要發展經濟,也要推進統一的問題。李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便體現出了這一點,在回顧2023年工作之後,以及2024年政府工作要務之前,特別單獨闡述了「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對GDP增長等指標做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控管,說明穩定和提升經濟發展與社會信心,是本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還使用了「堅定不移」四個字,宣示了「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決心和意志。

與此同時,還能看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個表述在中央領導官員講話當中的強化。「兩岸融合發展」與過去較常使用的「兩岸和平發展」相比,前者更具有積極性,更能體現北京的主導權與主動權,並且其底藴乃是依託於中國大陸自身的發展與建設,才有可能將其中之「機遇」向台灣社會與台灣人民開放共享。「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局面,說明了中國大陸經濟建設與解決台灣問題不是脱鈎的兩件目標,而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

總的來說,中國在發展前進的道路上,必定會經歷風雨與坑洞,不可能一帆風順。但中國也不會因為遇到了一時的低谷或挫折,就隨意放棄或擱置原定必須完成的目標。當「統一擱置論」或「擱置台灣問題」等雜音出現時,不妨回想習近平2019年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講話的一段話:「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終結」,便能明白解決台灣問題於北京而言,既是一個不可動搖的決心,更是勢在必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