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革開放|三中全會延遲召開是因為有大動作嗎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中國即將進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時間,外界不少人關心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至今仍毫無音訊。這預示着二十屆三中全會大概率會延遲到「兩會」後再召開。

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除了十二屆三中全會是在十二大的兩年後召開之外,歷屆三中全會都是在每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次年召開。通常而言,三中全會在9月到11月召開,只有十九屆三中全會因為涉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2月召開。這意味着至今仍未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已打破十三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慣例。

《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2023年已在年初召開二十屆二中全會,卻未依據慣例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那麼2024年必然要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目前來看,會延遲到「兩會」後。

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通常都聚焦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比如,十二屆三中全會讓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十四屆三中全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築「四梁八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13年習近平曾說過:「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問題,都是在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我們黨將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1978年12月24日,《光明日報》發表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VCG)

因為三中全會所象徵的改革開放意義,而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正面臨多年少有的困境,社會層面信心不足,經濟增速減緩問題與階層固化問題相疊加,年輕人陷入「躺不平、捲不起」的困境。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有鑑於此,許多人關心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是希望像往屆三中全會那樣通過宣示改革開放決心和出台有力措施,讓中國走出困境。

那為何二十屆三中全會遲遲未能召開?外界不少人存在疑問,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但從十八大以來中國政治秩序與政治倫理的變化來看,能讓二十屆三中全會延遲召開的相對合理解釋是二十屆三中全會有可能涉及大動作,故才需要在正式召開會議之前進行更長時間的準備。這既符合中共政治實踐,又是當前中國深化改革所需。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政府持續釋放改革開放信號。去年11月,中國外交部宣佈12月1日開始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6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一年單方面免簽政策。去年11月底、12月初,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主張「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要全方位大力度推進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實踐,說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新華社)

今年農曆春節後,李強在國務院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表示,「多做有利於提振信心和預期的事,保持政策制定和執行的一致性穩定性」,「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勇於打破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強調,「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要科學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聚焦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

以此邏輯類推,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延遲有可能與謀劃「中國式現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策措施有關。當然,這只是一種分析,具體還有待現實驗證。但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經驗來看,從中國走出當前困境的出路來看,從追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來看,若二十屆三中全會能像過去的三中全會那樣出台行之有效、振奮人心的進一步改革開放措施,相信會是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