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債務以清盤落幕 重擊內地樓市與金融市場信心
香港高等法院1月29日向中國恒大集團發出清盤令,歷時兩年多的恒大債務危機終於塵埃落定。儘管恒大被清盤在市場預料中,但這家房地產巨頭回天乏力,對仍在谷底的內地樓市以及金融市場仍是一記重擊。
香港高院法官陳靜芬29日指出,恒大清盤聆訊已持續了一年半,但公司仍未能提出具體重組方案,且不斷要求延後聆訊,「現在是時候由本庭說『適可而止』(enough is enough)了。」
恒大於2021年底發生境外債務違約,2022年6月債權人向香港高院提出清盤申請後,恒大多次提交聆訊延期申請,導致聆訊接連延後七次。有消息稱,恒大在此次聆訊前曾向債權人提交新的債務重組方案,但未能達成重組協議。
恒大去年補發的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集團總負債額超過2.4萬億元人民幣,為全球負債最多的房地產開發商。
清盤令發布後,在港上市的三檔恒大系股票均盤中停牌。中國恒大下挫20.87%至0.16港元,恒大汽車停牌前滑落18%。跌幅最小(2.5%)的恒大物業,則將於1月30日復牌。
過去兩年恒大步履蹣跚,三檔股票也反覆停牌,但仍有業務運轉。清盤令頒布後,恒大須停止公司業務,由清盤人對資產評估變現,並按法律規定順序償還債務。清盤程式終止後,公司也將隨之解散。有分析稱,整個過程需要至少五年時間。
業內人士指出,恒大可對清盤令提出上訴,但期間清盤過程將繼續進行。若恒大還能提出新的重組方案,或有「白武士」(編按:在商業上是指向另一間提供協助的公司、私人公司或者個人)入場,還有可能取消或暫停清盤令;但鑒於恒大負債過高,這一可能微乎其微。
恒大的大部分資產已被出售、被債權人扣押或被法院凍結。諮詢公司德勤(Deloitte)早前分析,若恒大被清盤,債權人追償回收率預計為3.4%。恒大董事長許家印去年因涉違法犯罪接受調查後,回收率降至低於3%。
恒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彭述剛向《聯合早報》分析,恒大境外債權人追討欠款時面臨的挑戰,包括陸港法律體系和清盤程式差異,跨境執行判決可能面對程式複雜和時間漫長的問題等。
恒大被清盤同日,陸港兩地互認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正式生效,但互認內容並不包括破產(清盤)案件。在承認香港破產令的三個內地試點城市中,恰巧有恆大註冊地深圳,但彭述剛指出,這類試點案例並不多見。債權人除了利用陸港法律協助安排、委託內地律師,可能也須要在內地啟動獨立清盤程式等。
「由於恒大債務金額巨大,在建未完成項目遍布各省市,還有購房人付款後未取得房產等巨大社會穩定隱患因素的影響,香港法院針對恒大的清盤判決在大陸得到認可和執行,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
恒大集團執行總裁肖恩就清盤表示「已盡全力、非常遺憾」,並強調清盤令所涉主體是在港上市的中國恒大,集團會盡可能保障境內業務和經營穩定,穩步推進保交樓等重點工作;也會積極與清盤人溝通,依法履行相關程式。
繼恒大之後,多家內地房企相繼陷入債務危機,對樓市和金融市場的重創至今仍未修復。儘管官方去年來接連出台多項救市政策,但尚未逆轉樓市跌勢。恒大走向清盤,預計進一步衝擊其他正進行重組的房企和投資者信心。
房地產諮詢機構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恒大清盤事件演變過程令人唏噓,是房地產金融風險領域非常重大的事件。「但清盤本身有助於更好防範化解風險,相關企業也要注意此類問題,吸取教訓。」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