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會否加速兩岸洶湧暗潮變驚濤駭浪? | 專家有話說
1月13日,台灣選舉結束,被視為「雙獨」組合的賴清德、蕭美琴勝出,國民黨、民眾黨候選人落敗。選舉結果與選前民調基本相符,不少人已有心理準備,但「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即將上台還是讓兩岸關係預期「雪上加霜」。加之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本就容易在選舉季出現波動的中美關係,會不會因台灣問題再次掉頭直下?所幸目前看,中美都有管控台海衝突的意願和努力,但雙方最終目標的不一,以及賴清德自身理念、性格中的偏執,讓看似平靜的台海形勢暗潮洶湧。
兩岸關係在過去幾年降到冰點,還一度因佩洛西竄台等事件兵兇戰危。大陸對賴清德缺乏基本的信任,其副手蕭美琴更因「台獨」行徑被大陸兩次點名制裁。這樣的組合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未來兩岸關係可能更為脆弱。此次選舉民進黨在「立法院」議席不過半,賴清德恐難以在「修憲」等法理「台獨」問題上大做文章,但其「台獨」理念不變,「台獨」小動作也會不斷。
賴清德對「九二共識」的態度,仍然是檢驗其是否真心回應民意,願意在一個中國基礎上開展與大陸交流的「試金石」。如果他延續蔡英文時期的做法,不承認「九二共識」,繼續將台灣和大陸區分開來,推動兩岸越走越遠,大陸為避免更壞結果的出現,一定會加大對台當局的經濟、軍事等方面壓力,兩岸關係的變化必然在中美關係中有所反映。
冰冷的兩岸關係不是兩岸同胞所希望的,但兩岸「冷和平」的狀態卻便利了美國繼續「以台製華」。賴清德上台符合美國的預期,但美國仍希望「零意外」,確保台灣的行動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所以選前選後美方一面繼續通過軍售、發起涉台決議等手段支持民進黨當局,一面加緊對賴清德施加影響。無論是選前拜登的「不支持台灣獨立」言論,還是選舉甫一結束美國在台協會(AIT)就「遵循先例在選後邀請前資深官員以私人身份造訪台灣」(前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前副國務卿斯坦伯格14日抵台,AIT主席羅森伯格隨行),美國都在傳遞「支持」與「繼續緊密合作」的同時,再次申明美國的立場,如斯坦伯格所言,「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政府,美國長久以來的政策具有一貫性……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重視對話,避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相信此一政策對區域內所有人民都是有利的」。羅森伯格同樣強調「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不支持台灣獨立,支持兩岸對話」。這些老生常談的話放在賴清德當選之後講,自然有告誡賴不要「急獨」觸碰大陸紅線的用意。
實際上,賴清德當選後一則忙於平衡島內勢力,暫不會放開手腳推動「台獨」,二則會繼續走親美路線,不會在美國大選年「添煩添亂」。畢竟,當前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務是選舉,外交領域因俄烏、巴以等問題帶來的戰略壓力令其分身乏術,台海維持和平是最符合美國當前利益的合理選項。只是,拜登政府可以約束行政機關,可以暫時約束賴清德的言行,但恐難約束國會議員,尤其是共和黨議員,後者在台灣問題上做文章既是表達對台灣一貫的支持,也是給拜登製造麻煩,還符合美國遏華的總目標。美國大選機器開動後,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包括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依舊會是兩黨激辯的話題之一。
過去幾年,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科技戰,從「脱鈎斷鏈」到「小院高牆」,從「去中國化」到「去風險」,結果是中美雙方乃至世界經濟都受到傷害。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能和平相處,不衝突、不對抗,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的重要貢獻。
台灣問題從中美建交起就是兩國關係中的重要問題。近年中美圍繞台灣問題進行了多次對話,彼此的底線都比較清晰,中方也多次申明希望美國將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尋求把台灣問題作為工具遏制中國等承諾落到實處。如果美國願意落實這些承諾,不是為了選舉的權宜之計,而是使之成為從中美關係大局出發的長遠政策,那所謂台灣問題就會變成兩岸如何和平統一的問題,賴清德此次當選帶來的洶湧暗潮就不會變成驚濤駭浪。
本文作者李環 (Li Huan),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長,該文最早刊自「中美聚焦」,經作者授權轉載,原題為《暗潮湧動:台灣選舉後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