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2024 | 小心陷入喊打越猛越愛國的陷阱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台灣總統大選2024/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贏得台灣總統大選,讓許多大陸網民義憤填膺。他們當中有一些人在網上鼓吹立即發起武統,並把主張兩岸和平的聲音斥責為投降主義,甚至開始質疑目前大陸對台政策。

2024台灣總統大選專頁: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 中美角力下三角戰

這樣的場景讓人想起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前夕硝煙四起的大陸輿論場,當時不少人在網上呼籲擊落佩洛西座機,並因為後來大陸政府的克制態度而倍感失落。現如今,對台喊打之聲再起。這雖然反映出大陸社會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對台強硬聲音在持續上升,但不能不說的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依然最符合大陸發展大局,大陸輿論場要小心陷入喊打越猛越愛國的陷阱。

賴清德性格執拗,台獨意識形態強烈,他上任後很有可能進一步「去中國化」,渲染大陸威脅,操作「反中」議題,強化「倚美製陸」戰略,讓蔡英文任內便已惡化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這是大陸所不樂見的結果,自然應該早做預案,妥善應對。

不論是瑙魯與台灣斷交,還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以「不支持獨立」來回應台灣大選,已經說明大陸和美國都在向賴清德發出警告信號。考慮到台灣本就置身於大陸和美國的強大影響力之下,政治空間有限,而賴清德又是少數派總統,面臨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局面,他的民意代表性不足,備受掣肘,故除非內外形勢發生逆轉,不然的話,大陸應該是有辦法防止賴清德上任後台海局勢滑向失控。

2022年8月佩洛西訪台,一度讓台海局勢惡化。(蔡英文IG)

大陸是有充足理由保持清醒,和平統一仍是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而不是如一些網民所鼓吹的那樣立即發起武統。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非常時刻,否則武統的準備應該是為了和平統一。因為這既是為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同胞情誼,又是為了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事業。兩岸已經分治70多年,有着不同的歷史遭遇和政治、文化現實,在融合發展過程中相互尊重和理解,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理性選擇。時代早已不同,「和平與發展」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人的覺醒正在普遍發生,解決問題的方式自然應該與時俱進,要懂得得道多助的樸素道理。

台灣是個島,搬不走。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行船。大陸目前最重要工作是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內容的民族復興目標,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健全法治與民主體系。這都有賴於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清楚認識到「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依然認為中國大陸「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傳遞出聚焦經濟民生工作的強烈信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這說明儘管內外環境已經不同,但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事業仍是當下中國大陸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國運,當下依然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圖為2019年9月的浦東陸家嘴夜景。(新華社)

這正是那些對台喊打之人的問題所在。連2022年主張軍機伴飛佩洛西座機的胡錫進都明白對台喊打聲音的危險所在,所以最近轉變口吻寫道:「喊打成為網上輿論場的某種『愛國高地』,誰不支持立即打,常被說成『綏靖主義』甚至『投降主義』。在一個充滿地緣政治鬥爭的世界上,每個國家和社會都需要有幾隻敢放豪言的鷹,但這種聲音又不能無限度膨脹、擴能,否則就會對國家決策的公共輿論氛圍造成異化,虛構出並不真實的普遍民意,那將不利於國家決策的穩健實施。」

希望早日解決台灣問題是多數中國人的心願,但政治工作只有以內外現實條件為基礎,深入分析利弊得失,趨利避害,因勢利導,才能長久可持續。俄烏戰爭、以哈衝突是對台海兩岸的有力警示,温和理性的聲音不應被狹隘激進的論調所壓倒。

對台工作應該放在中國發展大局的視角來思考,要了解台灣人心變化,要保持政策的靈活性。自30多年前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的經貿、文化聯繫日漸深入,大陸的影視文化和APP已經開始吸引台灣年輕一代。這都是為兩岸融合發展、和平統一注入助力。事緩則園,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大陸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事業不斷向前,當大陸政治的感召力、文化的吸引力、經濟的融合力持續提升,不但兩岸問題有望理想解決,而且一個讓多數人期待的中國將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