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2024 | 賴清德重演陳水扁故事 被選舉扭曲的民意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台灣總統大選2024/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2024年1月13日晚,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贏得總統大選,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和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宣佈敗選。

2024台灣總統大選專頁: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 中美角力下三角戰

賴清德的得票率大約4成,主要是民進黨基本盤選民,在整個台灣選民群體中並未過半。本來,民進黨在蔡英文任內的執政並未贏得多數選民的認可,所以才會有許多人轉向支持柯文哲,才會有過半以上民意希望政黨輪替。然而,主要靠基本盤選民支持的賴清德在藍白不和的情況下贏得大選,過半選民希望政黨輪替的心聲落空。這隻能說明本應反映民意的台灣選舉民主反倒讓過半民意被漠視和扭曲。

賴清德的當選是少數派以民主之名奪取大權,是對選舉民主正當性——一人一票下少數服從多數——的質問。本來,包括法國著名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在內的不少民主思想家擔心選舉民主的多數人暴政問題。畢竟,多數人未必總是能代表真理。然而,即便是按照本就有待於改進和超越的選舉民主運行機制來看,賴清德靠民進黨基本盤選民所撐起的大約4成得票率,便能當選為至少應該代表過半民意訴求的總統,無疑是對一人一票下少數服從多數的扭曲。

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靠少數人支持當選的一個根本困境是民意代表性和認受性面臨不足,新當選的政治人物有較大可能淪為一黨一派的領導人而不是團結不同黨派的全民領導人。這樣的故事在2000年大選時上演過,當年本只有少數人支持的陳水扁因為藍營連戰和宋楚瑜的鷸蚌相爭而漁翁得利,以39.3%的得票率僥倖獲勝,高於宋楚瑜36.8%的得票率和連戰23.1%的得票率。如果當年宋楚瑜和連戰能團結應對陳水扁,相信歷史會有不同軌跡。然而歷史不能假設。賴清德重演陳水扁的少數派當選故事,他會否像陳水扁那樣淪為少數人的總統?會否把少數人的訴求置於台灣整體利益之上?目前雖難斷言,但不能不讓人對他上任後的施政導向存在深深疑慮。

賴清德重演陳水扁故事是在拷問台灣選舉民主。少數派當選既說明台灣選舉民主機制有待改進,又反映出台灣政壇缺乏能團結、超越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暫且不論法國總統大選通過採取絕對多數制及其配套的第二輪投票機制來防止少數派當選,連問題重重的阿根廷都有法定得票率的硬性要求。阿根廷現任總統米萊(Javier Gerardo Milei)當初在第一輪投票中的得票率大約為30%,與第一名36.7%的得票率差距有限,都未達到法定要求,但他在第二輪投票中以 55.9%的得票率獲勝。

米萊當選阿根廷總統折射出選舉民主的結構性困境。(Reuters)

儘管米萊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民粹色彩濃厚,他很大可能會給阿根廷帶來事與願違的結果,但這是選舉民主的結構性困境,而非只是他個人或阿根廷的問題。對於阿根廷來說,米萊當選至少符合選舉民主下多數人的民意,哪怕只是一時之間未必理性的民意。然而,台灣選舉民主的問題在於,不僅同樣存在選舉民主所共通的結構性困境,而且連選舉民主的民意代表性都難以保證。

如果說2000年陳水扁的少數派當選故事帶有僥倖成分,那麼賴清德重演他的故事說明台灣政治已經難覓團結、超越不同黨派的領導人。一個社會當然應該存在反映不同黨派、群體訴求的聲音,因為這是多元社會的正常現象,但一個社會不能只有一黨一派的聲音,因為那樣會喪失平衡,會讓整體利益或公共福祉被一黨一派裹挾。

日裔美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揭示美國選舉民主的困境:「兩大政黨在意識形態上變得更加物以類聚,審慎的辯論日益退化減少。這種分裂並非史無前例。但在過去,強勢的總統總是能夠駕馭此類分裂。而近來,則未見強大能幹的總統。」遺憾的是,台灣除了同樣存在嚴重的撕裂之外,連選舉民主本應有的民意代表性都因少數派當選而扭曲,台灣整體利益將面臨更大的受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