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忘記鄧小平的告誡 比漂亮數據更重要的是民眾具體感受
2024年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3年初步核算的經濟數據,其中最受關注的GDP增速達到5.2%,順利完成全年增長目標。在近年來內外複雜形勢的疊加衝擊下,2023年能實現全年5.2%的GDP增速,恰如統計局所言「回升向好」。
除此之外,國家統計局恢復公布青年失業率。2023年7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16-24歲的勞動力調查失業率攀升至21.3%,創下新高。2023年8月,國家統計局宣佈自本月開始青年人等分年齡段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將暫停發布。現如今,經過調整統計方法與統計口徑之後,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3年12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的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具體為14.9%。該數據雖明顯低於去年6月的21.3%勞動力調查失業率,但依然反映出青年失業問題的嚴峻現實。
從官方數據來看,2023年經濟「回升向好」,青年失業率明顯下降,都在傳遞出積極信號。這反映出官方希望重建市場信心的用意。不能忽略的是,當下內地依然有許多人信心不足,他們對未來感到迷茫。近年來所流行的「躺平」、「佛系」文化,便是一些年輕人心理變化的投射。中國股市的低迷一直備受爭議,如果股市是經濟晴雨表,那目前中國股市的走勢顯然與官方經濟數據有相當大的落差。
經濟數據只有與民眾的具體感受相吻合,才會更加具有說服力。鄧小平在1990年曾提出告誡:「這樣算,究竟每年增長速度要達到多少?我們現在的算法究竟準不準確,可不可靠?年增百分之六的速度是不是真正能實現第二個翻番?這個要老老實實地計算,要最終體現到人民生活水平上。生活水平究竟怎麼樣,人民對這個問題感覺敏鋭得很。我們上面怎麼算帳也算不過他們,他們那裏的賬最真實。」
不少內地人都有一種直覺,官方的統計數據與他們的切實感受有所出入。這當然未必是數據的問題,而有更大可能是經濟增速未能完全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者未能均衡展現在全體民眾身上。中共十九大報告所說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當下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一方面在三年疫情、中美博弈等內外因素衝擊下,近年來內地經濟陷入多年未有的困境,目前雖已復甦,但尚未完全重返正軌,不少人仍真切感受到經濟寒意。另一方面階層分化的問題日益突出,向上流動的通道正在收窄,出生於中下階層的年輕人越來越難以跨越階層。這說明當下內地社會只有下大力氣同時提升經濟增速與促進公平分配,才能讓更多人對未來恢復信心。
目前內地的政策導向包含了這樣的內容,現在關鍵是儘早轉化為民眾有獲得感的現實。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
既然是高質量發展,那自然既要有增速又要有公平,是能化解中共十九大說的社會主要矛盾。至於中國式現代化,其中一個核心含義便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防止兩極分化。政策都是指向解決問題的方向,那麼當務之急是直面市場信心不足的現實,精準發力,用實幹來解決問題。當那些被「躺平」、「佛系」文化困擾的人能重新看到希望,當更多渴望美好生活的中下階層民眾的聰明才智有用武之地,內地社會自然能走出眼下的困境,重回發展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