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不下失業率背後:內地年輕人困境的香港化
日前,內地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了,GDP按不變價格計算,按年增長4.5%,比上年四季度按月增長2.2%。這是一個比許多人預期都好的數據,顯示出內地經濟的復甦態勢。但青年人困境的卻日益突出。3月份,16-24歲青年人失業率19.6%,比上月上升1.5個百分點,意味着每五個16-24歲青年人當中便有一個處於失業狀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失業年輕人多起來,往往會妨礙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青年人失業問題突出,只是近年來內地年輕人焦慮和迷惘的一個縮影。不久前發生的天門山跳崖事件,便以一種決絕的悲劇形式暴露出內地農村外出務工年輕人的困境。年輕人「拜佛上香」現象的出現,則反映出一些年輕人的精神壓力。
最近內地輿論熱議的「孔乙己文學」,根源是就業困難。內地作家餘華在回答「年輕人要不要脱下孔乙己的長衫」這一問題時說,內地一家文學雜誌《當代》今年要招6個編輯,結果有6000人報名,且都是碩士或博士,但這個工作崗位放到20年前壓根就沒大學生看得上。餘華說他能理解年輕人的困境,因為他們的父母用一生的勤勞把他們供養為大學生,結果許多人可能找到的工作只需中學畢業即可。
近年來,社畜、打工人、996工作制、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拼多多女孩猝死、內卷、躺平的字眼或新聞,之所以能在內地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或共鳴,一個關鍵原因便在於年輕人的困境。不過,抱怨歸抱怨,吐槽歸吐槽,在殘酷的現實生存壓力下,多數家境普通的年輕人並沒有躺平的經濟條件,但他們又的確不願繼續內卷下去,所謂「躺不平、捲不起」。期望和現實的巨大落差,困擾大量年輕人。
某種程度上講,今天內地許多年輕人的困境和香港年輕人有相似之處。多年以來,香港年輕人所遇到的高房價、高租金、貧富懸殊、階層固化的問題,讓一些內地年輕人既同情香港年輕人的困境,又慶幸生活在內地目前尚不至於壓力像香港那麼大。畢竟,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與香港經濟增速低位徘徊和年輕人收入裹足不前不同的是,內地經濟一直保持較高速度增長,許多人的收入基本上每年都有增加。但隨着近些年內地大城市高房價、高租金問題的不斷加劇,併疊加三年疫情對於經濟民生的衝擊,許多內地年輕人是出生以來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經濟下行的寒意。
再加上內地社會開始顯現的階層固化問題,家庭出身之於財富多寡和成功人生的影響比重越來越大,許多內地年輕人的焦慮和迷惘日積月累,他們當中有人變得佛系,有人變得焦躁,有人抑鬱,有人開始「罵資本」和批判既得利益集團。
放在更大視域來看,今天內地許多年輕人的困境既有獨特性又有共性。從獨特性來說,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用一兩百年時間走過的工業化、城市化之路,高度濃縮到內地數十年的周期中,勢必容易帶來各種社會轉型和發展的問題。內地是一個人口眾多、不同地區千差萬別的超大型社會,過去一些年城市化高歌猛進過程中又過於依賴土地財政,一些不平衡的發展問題便隨之突出。從共性來說,今天內地年輕人的困境指向的是自古以來尤其是資本主義興起以來凸顯的貧富分化擴大、階層固化問題,解決之道在於推動社會公平,給更多中下階層人創造上升空間。
據研究新加坡政治的深圳大學教授呂元禮在《新加坡為什麼能》一書中的描述,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認為,只有當新加坡每個家庭都有真正的資產尤其是住房讓他們去保護,而非讓民眾覺得他們所捍衛的只是有錢人的財產時,才能讓社會更加穩定,才能贏得人民的持續支持。
李光耀曾對新加坡人說:「再多的政治教育、討論或煽動,也比不上你們有這些切身利益來得有效。」今天內地的情況同樣如此,只有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中下階層民眾和年輕人的處境,給他們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並優化社會保障體系,相信多數年輕人的焦慮和迷惘都會有所緩解。
去年7月,《香港01》便在《內地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19.3%:一個令人不安的數據》一文中分析過:「網絡上有一個關於中國青年的流行說法:很多青年對國家充滿信心卻對自身前途一片迷茫。這說的是改革開放40餘年以來的經濟騰飛和國家進步,讓許多年輕人對國家的未來滿懷信心,但由於改革紅利的代際遞減,階層分化和固化持續加劇,內卷的蔓延,大城市高房價的擠壓,又導致他們對自身前途充滿迷茫。這種對國家未來和個人前途的落差在某種程度上足以警示當下社會:若不能趁多數年輕人對國家滿懷信心之際,早日解決困擾年輕人的深層次問題,讓更多來自於鄉村、偏遠地區、中下階層的年輕人公平參與社會競爭,恐影響年輕人的積極性和對於國家的信心,尤其當階層固化、內卷、高房價和經濟下行壓力相疊加,讓許多年輕人對經濟下行有切膚之感時,更應及早積極作為。」
內地年輕人的困境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發展來解決。鄧小平曾在改革開放初期說過:「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對於當下內地來說,在繼續發展過程中,創造條件推動共同富裕,讓社會既保持活力、競爭力又有更加公平的收入結構,已經日益成為非常重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