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緊閉閘機森嚴 北大清華何以喪失了開放精神?
2023年12月18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5周年,45年前的今天,以這次會議召開為標誌,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打開了,一個新時代到來了!
「改革開放是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它讓中國走出了對外封閉狀態,不僅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強大政策保障,還開拓了人們的視野,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經濟與思想面貌,為中國崛起打下了堅實經濟基礎。
在做出改革開放決策之前,中國進行了一場全國範圍的大辯論。當時很多人認為,中國應繼續關起門來搞建設,他們擔心一旦打開大門,讓外資進來、外國人進來、外國的電影文學和文化進來,人們的思想就會被侵蝕腐化,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就會被改變,政權會面臨被顛覆的危險。
幸運的是,那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視野深邃,他們以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為己任,從時代發展和人民需要出發,以極大的使命意識與擔當精神,毅然對內改革,對外打開大門,做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
事實證明,那些認為打開大門會危害中國安全的擔憂純屬杞人憂天!
相反,經過改革開放後幾十年發展,中國終於徹底改變了之前的絕對貧窮狀態,從一個連普遍温飽都解決不了的落後經濟體,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在各方面都極具競爭力的工業化、訊息化、城市化國家。
改革開放不僅沒有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帶來安全危害,反而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注入了新內涵,帶來了無窮活力,使中國方案、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有了世界性意義,中國人的道路、制度和歷史、文化自信變得空前堅定。
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幾千所中國大學見證了中國從對外封閉到改革開放的整個過程,它們參與其中,為改革開放搖旗吶喊、出謀劃策,培養了大批人才,提供了很多很有價值的政策建議。它們自身也在此過程中迅速發展,從在國際上岌岌無名,成為在全球排名前列的著名學術科研機構。
如果沒有當初打開大門對外開放,如果這也害怕,那也害怕,現在的中國是什麼樣子?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中國大學會是什麼樣子?看看我們的某些個鄰居就不難得知。
過去幾十年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證明,對外開放是完全正確的決定,是改變中國發展與中國人命運的決定,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今天我們提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就是要在新歷史條件下,在新國際格局下,通過全面開放,把中國推到一個新歷史高度,實現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偉大戰略目標。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就在被改革開放已經洗滌薰陶、解放思想了45年之後,在國家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開放的背景下,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幾千所中國大學中的絕大部分卻大門緊閉,閘機森嚴,喪失了開放精神。
現在,進出清華北大在內的絕大部分中國大學,都需要提前預約,並且嚴格限制參觀人數。別說對外開放,連對內開放、對國人開放都做不到了。
校園管理部門給出的理由是擔心校園安全,擔心外人自由出入會影響教學與科研秩序,和45年前,中國做出對外開放決策時,一些人的擔憂如出一轍。
然而他們似乎忘了,在關起大門、裝上閘機、實施網絡預約、嚴格限制外人自由出入這幾年前,最多不到十年前,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絕大部分大學,都是可以自由出入的,最多在大門口用身份證登記一下即可。
這些人對安全問題,管理秩序問題的擔憂讓人非常奇怪,五、六、七、八、九十年代,包括2010年前,學校攝像頭沒幾個,就幾個門衛保安,也沒出多少安全問題,為什麼現在高校各處及大街小巷攝像頭密佈,安保力量比原來不知道強了多少,怎麼反而更不安全了呢?
他們大概也忘了,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怎麼全球那麼多遠沒有中國安全的國家的大學都能對外開放,可以自由出入參觀,很多國際著名大學,包括香港的有些大學甚至連院牆、大門都沒有,本身就是一個城市的開放式人文高地和旅遊景觀,他們怎麼就沒有安全擔憂和秩序問題呢?
事實上,無論封閉還是開放,極端的個案永遠都會有,總不能因為一兩個極端個案,因噎廢食吧?
大學應該開社會風氣之先河,應該走到社會的前列,走到開放的前列,清華北大作為中國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兩所大學,更應該引領開放潮流,應該為這個全面開放的時代做出表率,建功立業,怎麼能以安全或秩序等藉口,把自己與社會隔絕開來,封閉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