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邊疆記|新疆農作物不止棉花 荒漠奇蹟種植萬畝海水稻連年高產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省份,其面積相當於604個香港。2021年,新疆棉花意外地在負面新聞的爭議中「出圈」,這片廣袤土地上豐厚的第一產業資源,亦隨之受到關注。
位於喀什市近郊的帕哈太克里鄉,是新疆的「稻米之鄉」。數年間,這裏克服了鹽鹼地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挑戰,在遠離海洋數千公里外,種植出萬畝海水稻,產量還由最初的300公斤增加了2.5萬倍之多,奇蹟般地實現了荒漠變良田的美好願景。
小橋流水人家,尤喀爾克卡庫拉村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被打造成了荒漠上名副其實的「江南水鄉」。這座位於帕哈太克里鄉境內的村莊,因盛產水稻、泉眼遍布,還被稱作「稻鄉泉村」。
漫步在村內,一位在家中清洗稻米的維吾爾族村民,偶然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在當地翻譯的幫助下,記者得知村民洗的稻米為自家種植,「基本上吃完才會去外面買」。「我煮飯給你吃」,閒聊期間,這名樸實的村民還邀請初次見面的記者到家中做客,十分親切。
這看似普通的水稻,其實大有來頭。帕哈太克里鄉種植的水稻品種為海水稻,即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其並非在海水中生長,亦非用海水直接澆灌。有可在海邊灘塗地和鹽鹼地生長的特性,較普通水稻有更強的生存競爭能力,以及抗澇、抗鹽鹼、抗倒伏、抗病蟲等能力。
鹽鹼地,即是指鹽分含量高、pH值大於8.5,難以生長植物、農作物的土壤。但海水稻恰恰可以適應這樣的土壤環境。新疆的鹽鹼地面積佔全國鹽鹼地面積的三分一,因此當地亦將治理鹽鹼地視為長期任務。
10月正值海水稻收割的季節,步入帕哈太克里鄉的萬畝稻田,眼見盡是一片金黃。鄉黨委書記李篤民介紹指,這裏於2018年收穫了首批300公斤的海水稻,其後又引進14個新品種進行實驗,「哪種收成更好,就會大面積種植。」
李篤民說,帕哈太克里鄉採取無人機播種,機械化收割的方式。他並預計今年的海水稻將達到7500噸的年產量。據查詢發現,7500噸水稻可供逾4.3萬人食用一年。
海水稻曾被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評價為,「繼雜交稻之後水稻行業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此項技術亦是由袁隆平及其團隊引入至遠離海洋的新疆。
自2018年以來,中農海稻(深圳)公司,投身深圳對口幫扶地區喀什的鄉村振興工作。2019年起,具有出色耐鹽堿能力的海水稻品種,在喀什大規模推廣,2022年種植面積達1.3萬畝,畝產超500公斤。其後,結合了產銷一體模式,所打造出的「帕鄉水鳥」品牌海水稻銷往全國各地,既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又提高了農民種植收入和生活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時間引起廣泛關注的,新疆在沙漠地區發展「海水養殖」,同樣「有賴於」鹽鹼地。因土地鹽鹼度高,地表水質與海水非常接近。水產公司在鹽鹼地上建起智能生態海產養殖基地,按照海水礦物質比例,在鹽鹼水中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調試出適合不同海產品生長的人工海水,養殖出羅非魚、石斑魚、南美對蝦、鮑魚、龍蝦、斑節蝦、青蟹等海產品。
據統計,中國有15億畝未利用的鹽鹼地,其中約5億畝具備改造為農田的潛力。新疆的鹽鹼地作為重要的後備耕地戰略資源,治理和利用對增加耕地面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截至今年,新疆喀什共引進耐鹽鹼新品種77個,已進行適應性試驗超60個,可產業化推廣超12個。
01邊疆記|搭國內最長航線赴香妃故鄉 看一帶一路上的千年古城
01邊疆記|盛產「迪麗熱巴」的地方 維族女子笑憶在港被誤當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