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應對9·11事件的外交智慧啟發當下中國
今天是9·11事件22周年。22年前,一場發生在美國本土的自殺式恐怖襲擊事件,讓美國將恐怖主義視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進而引發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美國被拖入戰爭泥潭,綜合國力遭到嚴重消耗。同樣是在22年前,被美國時任總統小布殊(George Walker Bush)視作「競爭者」的中國,因為本着人道主義精神,在第一時間譴責恐怖主義,對美國表示慰問和哀悼,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美關係,為中國贏得十分關鍵的發展期。2001年中國GDP在世界排名第6位,得益於中美關係穩定帶來的發展期,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眾所周知,小布殊剛剛就任美國總統時,對華態度強硬,他甚至公開批評前任克林頓(Bill Clinton)政府對華態度軟弱,給中美關係蒙上了陰影。2001年4月發生的中美撞機事件更是讓兩國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在此背景下,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發生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後,中國怎麼應對將變得十分關鍵和微妙。
據已故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的說法,9·11事件後中國面臨三個選擇:靜觀,不表態;靜觀各方反應和動向後再表態;以最快的速度譴責恐怖主義。當時中國本着人道主義精神果斷選擇了第三個方案,及時向美國表達友好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國對華態度的轉變,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心從遏制中國轉變為尋求同中國合作。在2001年召開的APEC會議期間,小布殊來到中國,表示「美國希望同中國建立具有建設性的關係」,「我們尋求一種坦誠、有建設性和合作性的關係」。自此之後,中美關係進入平穩發展期。2008年小布殊親自出席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22年前中國在9·11事件發生後的應對方案至今仍是中國網絡上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外交案例。當時中國能放下分歧和矛盾,在第一時間展現人道主義關懷,尋求合作的態度,為中國日後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相對穩定健康的外部環境。
歷史是一面鏡子,22年前中國的外交應對智慧對於當下中國仍有參考意義。不可否認,因為中國已經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猶如房間裏的大象,根本藏不住,韜光養晦的難度越來越大。近年來中美結構性矛盾的愈演愈烈,使得中美博弈在今後較長時間內都是不容迴避的重大挑戰。有鑑於此,不少人認為中國外交已經無法韜光養晦,只能鋒芒畢露。「戰狼外交」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熱議話題。
但這其實是對韜光養晦的誤解。要知道,韜光養晦的本質便是積極有為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對於一個新興大國來說,若不想墜入修昔底德陷阱,不想輕易拿好不容易積累的國家發展成果作為賭注,那麼最合理的選擇便是韜光養晦。只不過因為具體時空背景的區別,不同情勢下的韜光養晦勢必有所不同。今天中國對外交往時所倡導的「有理、有利、有節」,尤其是對美外交時所孜孜以求地維護中美關係的穩定和管控兩國矛盾,在某種程度上便是新形勢下韜光養晦的外在表現形式。
今年初,復旦大學教授唐世平在《脆弱的未來:2023-2032展望》一文中對今後中國外交應對策略提出建議:鄧小平提出的「和平與發展」依然是中國的目標;中國要堅決避免「戰略透支」,絕對避免捲入不必要的紛爭;對外需要改革交往舉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管控中美分歧,防止衝突特別是台海、南海和朝鮮半島等地可能爆發衝突的風險,在守住底線的同時爭取重建一些重要領域的合作。
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行船,當下中國依然迫切需要以時間換空間。去年6月,《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的《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一文,重提鄧小平說的「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認為「沒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形成的強大實力」,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就不可能在世界大變局中開創新局、在世界亂局中化危為機」。正如22年前中國在應對9·11事件時展現的外交智慧,當下中國若能在儘量穩住中美關係、防止全面脱鈎的同時,不斷積蓄力量,持續發展經濟和科技,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社會更公平、包容和發達,假以時日,中國自然能得道多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