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重燃崛起的激情」更重要的 是回歸理性的實事求是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近日一篇題為《重燃中國崛起的激情》的文章在內地社交媒體熱傳,該文最早刊發在8月24日的國家發改委中宏網,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人大重陽」在公眾號發布時,重新擬定了一個標題——《直面40多年未有之惡劣外部形勢,須重燃中國崛起的激情》。

過去幾年,「人大重陽」成長迅速,曾連續兩年被美國權威機構列入「全球智庫150強」。王文的專著、合著、翻譯、主編的著作也不斷出爐並引發討論,包括《大國的幻象》、《十問中國夢》、《世界治理:一種觀念史的研究》、《金融是杯下午茶》、《G20與全球治理》、《美國的焦慮:一位智庫學者對美國的調研手記》等。

王文文章截圖。(網絡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曾作為青年學者代表參加了2016年5月習近平主持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併發言。在座談會上發言的還有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汝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鍾君、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樊錦詩、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教授張維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馬懷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沈壯海、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金一南。

回到《重燃中國崛起的激情》一文,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在於該文直接指出了40多年未有的惡劣外部形勢,併發出「中國需戰略自省」的呼籲,以及給出了具體的「真招實策」。

對於惡劣的外部形勢,王文在文中歸納了三點:四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中國年度、季度經濟增量低於美國的現象已經出現;四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生產鏈和供應鏈向海外轉移的苗頭已出現;四十多年來未有過的美國統合西方對「中國威脅」的政治共識並全面行動的架勢已出現。

對於中國所需的戰略自省,王文提到了四個方面:中國社會需要高度自省大國崛起的長期性、艱難性和複雜性;中國社會需要客觀直面美國將衰未衰、必頹未頹的基本事實;中國社會需要冷靜面對中國將超未超、必成未成的基本現實;中國社會需要有底線地防範最壞、最惡劣場景發生的心理準備。

中美關係持續引發各方關注。(Getty)

至於具體的「真招實策」,王文提出四點建議:建議各項大政方針仍然要聚焦在如何全力做大經濟「蛋糕」上來;建議檢閲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各項事業的激勵與優惠措施的落實情況;建議切實推出各類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扶持和推動中國中產階層;建議對美西方的鬥爭須保持求穩求準、靈巧務實的態勢。

總體上看,這是一篇道出了嚴峻現實問題且涵蓋面廣泛的文章,而所以要重燃中國崛起的激情,也在於「外部輿情的干擾與國內2023年第二季度以來的部分經濟數據下行形成共振,使得不少人士的預期受到衝擊,有時還會有點『喪』!不過,與其說今天的中國需要「重燃崛起的激情」,不如說更重要的是回歸理性和常識,回歸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顯然是比「激情」更重要和迫切的。因為說到底,今天的境況,也是幾年前「厲害了我的國」之類激情的結果。所以今天需要重燃的「激情」,會否走向另一個反面,誰也說不準。

《香港01》此前在《清華教授警告切忌蠻幹硬幹 「全力拼經濟」的關鍵是什麼?》一文中,曾援引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的說法提出這個問題。拼經濟?怎麼拼?不惜代價就可以解決問題嗎?孫立平結合改革開放初期的情況對當下的「全力拼經濟」熱潮發出警告:越是在這樣的時候,就越是不能病急亂投醫,就越是切忌蠻幹硬幹。「每當看到有的地方喊出拼經濟要敢字當頭不惜一切代價之類口號的時候,總是讓人感到有點內心不安。不安在什麼地方?多少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在經濟規律的面前,我們要有一種敬畏之心。大呼小叫,虛張聲勢,說大話,說狠話,說極端的話,不但沒用,而且往往是事與願違。大轟大嗡,碰到事情就用非常規方式解決,就訴諸打仗思維,用運動方式來應對,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後患無窮。」

清華大學教授教授孫立平出席第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VCG)

在《把自己作為方法》中,社會學家項飆對中國當下的境況這樣解釋,「中國很複雜,但中國中心的任務往往是消解這些複雜性,把它簡單化、統一化,因為它怕這個複雜。」「『大』就總是從自己出發,覺得別人不能定義我,我要定義別人,不是去觀察,而是去定義,動不動就反對這個宣揚那個,智慧程度反而慢慢降低了。」「有一些人,理解政治化也是從抽象理念出發,從一種激情出發,不是從老百姓的生活狀況裏出發。」

所以,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比「重燃崛起的激情」更重要的,是回歸理性的實事求是。這是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的關鍵,也是中國避免重蹈覆轍和克服危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