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紅樹林生態保護區擁數百種植物鳥類 科技賦能實現智能化管理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綠樹蔥蘢,植被繁茂,飛鳥翩躚而舞,在高密度超大型現代化城市深圳,一片濕地維繫着城市與自然的平衡。走進深圳市福田區紅樹林生態保護區,黑臉琵鷺姿態優雅、黑翅長腳鷸嬉戲打鬧、大彈塗魚活蹦亂跳……生機盎然的濕地生態景象映入眼簾。

城市腹地,數百種生靈的美麗棲息地

深圳市福田區紅樹林保護區是唯一地處城市腹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67.64公頃,紅樹林蜿蜒曲折,長約6公里,生態資源豐富。據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胡柳柳介紹,目前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內擁有高等植物249種、記錄到鳥類超過260種、紅樹植物共有19種,具備無可替代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

而在深圳建市初期,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曾對部分紅樹林濕地造成影響。為了保護紅樹林生態,深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搶救性保護了一批重要濕地資源,建立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同時修建了全國第一道為保護野生動物的隔音牆,並開展了一批深圳灣濱海紅樹林修復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成效。

「良好的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給鳥類等生物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胡柳柳表示。紅樹林濕地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越冬地」和「中轉站」,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吸引近10萬隻候鳥停歇、覓食和越冬,其中包括鷺類、鴨類、鷗類等。

除此之外,連年來,更有闊別已久的珍稀物種在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相繼出現。 2020年,歐亞水獺、豹貓、小靈貓在生態公園南區的紅樹林活動的視頻畫面接連被曝,引起市民網友的熱議。與此同時,福田紅樹林保護區也記錄到不少罕見鳥類的身影,2021年這裏還記錄到了黑天鵝現身的畫面,歐亞水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羅紋鴨等罕見鳥類也曾光臨。

而今年夏天,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基圍魚塘也是讓大家驚喜不斷。 「我們其實今年也是有很多的驚喜發現,最初我們是發現了有黑翅長腳鷸在這邊做窩,它應該是在這邊孵幼鳥,後來我們跟蹤監測確實是發現有差不多10窩的黑翅長腳鷸幼鳥出生。最讓我們驚喜的是還發現了彩鷸雄鳥帶著彩鷸幼鳥出來遛彎。」胡柳柳欣喜地告訴記者。

琵嘴鴨成群結隊在天空飛翔。(羊城晚報)

智能水閘,自動高效滿足水鳥棲息要求

近年來,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注重智慧化建設,堅持科技賦能實現紅樹林生態保護工作的智能化管理,為打造「綠美深圳」助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貢獻智慧。

智能水閘就是其中的一個創新手段。據胡柳柳介紹,魚塘進水口的位置都位於地勢比較高的地方,潮水要漲到2米以上的時候,才能自然進入魚塘,傳統的水閘全靠人工守着,由於深圳灣為不規則半日潮,每天漲退潮時間不同,增加了人工調節水位的難度。

「智能水閘安裝有水位感應,管理系統對接了天文台的潮汐情況,我們設置了水閘和魚閘兩道閘。」胡柳柳告訴記者,魚閘和水閘唯一不同的就是,魚閘擋水板有密集的網眼,放水的時候,只允許水出,魚蝦就被留在了塘內。

「通過水閘這一個自動控制來自動感知水位,進而調節基圍魚塘的水位,可以滿足水鳥棲息的要求。」胡柳柳向記者介紹。

如今,智能水閘的設立,通過智能管理平台,工作人員坐在辦公室裏動動鼠標,就可以啟動水閘或魚閘,而且高清攝像頭讓進出水的過程可視化,便於及時發現問題。 「真是非常高效。」胡柳柳說道。

除了智能水閘,近年來保護區在鳥類的監測和數量、鳥類的識別方面也實現智能化的監測。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紅樹林的自然生物,保護區通過4K高清全景攝像機視頻監控設備和雲台攝像機,實現生物在線直播、全天候實時在線監測。市民通過手機端央視頻「祕境之眼」便能關注紅樹林的鳥類活動,實現不被打擾的相逢。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