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最困難的一年:中國人的35歲門檻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北京多家青年旅舍拒絕接待35歲以上住客的消息,再次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了對35歲這個年齡的討論。

據《重慶日報》新媒體上游新聞7月11日的報道,北京的多家青年旅行社拒絕35歲以上旅客入住。一名化名李先生的旅客稱,他好不容易在網上找到一家沒有備註年齡要求的,對方卻在電話中又提了這個條件,稱年齡大的住客爬上青旅二層的床不安全。他感到十分不解,稱自己還能做50個俯臥撐,跑5公里,「翻2米的牆也可以,怎麼就危險了呢?」

他的話在中國網上引起了共鳴。有網民稱,原以為35歲只是難找工作,現在看來,連便宜旅店都住不了了。還有網民總結:「35歲是中國人一生中最困難的一年。」

中國青年一代被寄予厚望,但隨著時代的劇烈變化,青年一代也面臨諸多困境。(資料圖片)

事實上,35歲門檻,在中國社會已討論了一段時間,而之所以每次有相關新聞都能激發爭議,不僅因為35歲的年齡限制存在於生活的各方面,更因為三年疫情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壓力增加,這道年齡的門檻,變得更為打眼。

35歲以上人群還面臨哪些坎兒?

在「青旅不接待35歲以上人群」的熱搜下,網民歷數了35歲的各種風險和限制。從落戶、工作、買房、結婚到生育,35歲限制無處不在。

比如深圳、杭州和成都的人才落戶政策,都要求申請人在35周歲以內。消費投資諮詢公司青山資本1月發佈的《35歲,中國式中年》報告也提到,多個地方的買房政策也偏心35歲以下人群。

婚育也有35歲的警戒線。據該報告,在農村婚介市場,超過28歲就被視為大齡,28歲至35歲男性仍有結婚機會,而35歲以上的未婚男性,則幾乎沒市場。在各類醫學研究中,35歲也是高齡產婦分界線。

但討論中,大家還是最關心35歲人的失業風險和再就業難。據《工人日報》報道,中華全國總工會202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35歲至39歲年齡組職工中,有54.1%擔心失業,70.7%擔心技能過時。

2023年中國經濟能否在疫情後強勁復甦,引起外界關心。(視覺中國)

這樣的焦慮情緒,在疫情三年、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顯得更嚴重。去年以來,多家互聯網公司爆出裁員消息。以騰訊為例,從去年到今年第一季度,該公司已裁員一萬餘人。其中47歲的騰訊技術專家黃希彤被裁員的新聞在3月衝上熱搜。網民感慨,黃希彤作為高級技術專家也被裁員,看來年齡已是硬標準了。

在互聯網大廠裁員過程中,優先考慮裁掉35歲以上的員工,已不是秘密。一名互聯網公司的HR(人事部門職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裁員主要考慮人力成本,35歲以上的員工資歷老,薪資高,卻不如大學畢業生能適應不斷變化的互聯網,以及高強度的工作,所以常成為被「優化」的對象。

北京,夜晚燈火通明的辦公室。(視覺中國)

除了裁員風險,35歲以上人群的再就業,也不容易。據中國求職平台「前程無憂」去年發佈的報告,多數企業把招聘崗位門檻限定在35歲,而要求10年以上工作經驗、也就是更適合35歲以上人群的崗位,才不到市場總需求的一成半。相較之下,一至三年、三至五年工作經驗要求的招聘崗位量佔比超過六成。報告說,在當前複雜的就業競爭環境之下,35歲已儼然成為職場的「生死線」。

年輕勞動力有限供給

從需求看,企業喜歡年輕人能加班、薪酬低、好培養,但從供給來看,這與中國社會的人口紅利,有分不開的關係。1998年大學擴招以來,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刷新。財經作家吳曉波在「被嫌棄的35歲中國人」一文中指出,中國的人口紅利讓企業習慣了優中選優的用人方式,要承擔家庭責任的35歲職場人,往往敗給無事一身輕的年輕人。

但長期來看,這個紅利註定會消逝。目前,中國已經出現勞動人數減少,年齡增長的趨勢。中央財經大學發佈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1》稱,中國城鎮勞動人口的平均年齡從1985年的33.03歲上升到了2019年的38.63歲。

一邊是年輕勞動力減少,一邊是老員工再就業困難。專家認為,這看似矛盾,實際與中國產業結構有關。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吳一平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與歐洲發達國家不同,中國還在依靠規模人口的需求來推動上游產業的發展,而「只有當產業升級到一定層次後,對經驗與技術才會更加重視」。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朱國瑋也認為,35歲以上就業人士面臨的就業難題,和中國目前經濟結構發展水平直接相關。就風險而言,他認為,如用人模式長期不變,會讓企業無法具備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人力和資源經驗儲備,反過來拖累中國企業和經濟。

不僅如此,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的報告還指出,「35歲+」群體有家庭有房貸,一旦失業,家庭財務狀況會變得十分脆弱乃至惡化,容易引發區域性銀行按揭貸款違約等連帶風險。

內地年輕人沉迷燒香拜佛,抖音、小紅書上都有許多攻略、指南,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消除35+門檻?

在經濟和社會風險之下,今年「兩會」(全國人大與全國政協年會)期間,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提出放寬公務員錄用年齡限制的建議。

事實上,35歲的年齡劃分,本就最先出現於政府系統中。從1994年起,中國要求公務員報考的年齡條件,是35周歲以下。此後,這一標準被公務員以外的職場不斷引用,國企、事業單位的報考,也延續35歲以下的要求。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多個省市在今年的公務員招考中,也的確放寬了年齡限制,但梳理下來,該刊卻發現,放寬限制的崗位,要麼針對碩士、博士高學歷人才,要麼是鄉鎮基層崗位。可見,政府在帶頭消除歧視方面,也僅僅是剛開始嘗試。

但35歲的就業門檻和失業風險,究其本質,依然是中國嚴峻的就業和經濟形勢的體現。而中國最大的就業崗位提供者,不是政府和國企,而是民營企業。因此,行政手段之外,推進中國經濟的增長轉型、民營企業的發展,或許才是從根上緩解35歲職場人士失業焦慮的正解。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