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共產黨批民進黨 馬英九的兩岸格局可以更大更開闊
馬英九訪陸祭祖行餘波盪漾。馬英九基金會有意邀請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五所大學50位大陸學生於7月中旬赴台交流訪問,卻遭台方陸委會「冷處理」,私下建議基金會不要送件,稱「不會過」。國台辦對此亦有回應,呼籲民進黨「不要害怕兩岸青年交流交往,不要讓同學失望、心寒」。
最新的進度是,馬英九基金會已於6月14日向台教育部、陸委會與內政部等相關部門正式送件,強調全力配合相關法規,呼籲台政府儘速同意。
「陸委會越來越像共產黨?」
兩岸青年交流本是美事一樁,在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前更是兩岸的「常態」,後因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反而成為了需要重新打開的關卡。事實上,陸生赴台交換生中斷三年後,已於今(2023)年2月低調重啟,據了解目前約有近300名陸生入境台灣。至於馬英九基金會邀請陸生訪台,在台灣則涉及藍綠鬥爭,網路側翼老調重彈,將之批評為「統戰樣板」云云,格外受到外界重視。
其中衍生出了「案外案」。當台灣傳媒詢問馬英九外界質疑的聲音時,他回應道「我們刻意去邀請這種人?」並表示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批評「為什麼陸委會越來越像共產黨?」
馬英九簡單的一句「為什麼陸委會越來越像共產黨」,藴含多重政治涵義。他的原意主要是表達納悶,陸生訪台一案依台灣法定程序送件申請,不解陸委會何以冷淡以對,甚至遭遇文件卡關等情事,網路上還出現各種不利於此的流言蜚語。兩岸正常的和平交流,就算兩岸政治緊張,但一向受台灣民意支持,因此馬英九的納悶並非無理,或許也代表了多數台灣人的心聲。例如有台灣學者投書《中國時報》,質問「邀陸生訪台,陸委會怕什麼?」
認識共產黨需要「轉型正義」
不過馬英九用「共產黨」來批評民進黨政府的陸委會,頗有值得商榷之處。要知道他在此處是批評的語氣,因此顯然是把「共產黨」作為負面貶抑的象徵,暗諷民進黨在此事「專制獨裁」、「霸道無理」。早在2012年馬英九總統第二任期之初,他為了強調「民主」是台灣的「隱性安全網」,也曾諷刺大陸的政治制度是「砍人頭」,對比於台灣民主「數人頭」。由此,馬英九如何理解和評價「共產黨」,眾人便了然於胸。
馬英九拿「共產黨」罵民進黨,在台灣網路輿論場是有跡可循的。台灣各種「親藍」的網路社群,早已流行有「綠共」一詞,意即「民進黨就像共產黨一樣(糟糕)」,或者是指「共產黨已經夠壞了,民進黨比它更壞」。換言之,對受「反共」意識形態教育洗禮的藍營群眾而言,儘管高舉「兩岸和平」大旗,但「共產黨」卻依然是具有「比較級」意味的負面形容詞。
回顧歷史脈絡,早先在台灣「白色恐怖」年代,「共產黨」三個字在台灣民間「非同小可」,輕則用來謾罵對方,重則甚至可以羅織罪名,令對方成為一位遭刑囚的「紅帽子」政治犯。台灣解嚴以後,雖然不再有「政治犯」,兩岸也比過往更為交流開放,但思想上的「反共」審查卻早已內化人心,無所不在。「共產黨」等於「壞人」的形象,並未隨着時代變遷而消失,也說明了兩岸關係更加需要「轉型正義」,回到常軌以健康的心態看待彼此。
兩岸需要減少隔閡與真誠交流
馬英九在今年清明時節,率領台灣學生打破兩岸冰凍局面,赴大陸祭祖訪問,在大陸多次自稱「中國人」,又在大學座談會上拿《中華民國憲法》大談兩岸「一國兩區」定位,返台後更是雀躍地宣稱「九二共識活過來了」。以中美博弈美國挾「台灣牌」挑動台海情勢的危機來看,馬英九此行確實功不可沒,令兩岸社會重新看到彼此温暖的一面,以及交流的空間與重要性。
不由得令人想起馬英九在湖南大學座談會上,曾舉法國小說家阿爾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著名的作品《最後一課》為例,指不同文不同種的法國與德國「百年世仇」,後來兩國合作成為歐盟主要力量,這麼困難的事情都做得到,更何況台海兩岸同文同種,雙方也都屬「一中」憲法,更應該能減少不必要的隔閡,做到真誠的交流。
儘管外界有人認為馬英九以法德比喻兩岸並不得當,但無論如何,他的結論是對的。在兩岸惡意螺旋高漲的今天,確實需要「減少不必要的隔閡」與「真誠的交流」。但問題在於,具體要如何做到?曾經作為台灣領導人的馬英九,自己又要如何以身作則,起到示範的作用?
中西發展道路良寙靠事實說話
今日兩岸問題的難解之處,不僅在於台灣民進黨一面倒「親美」,以及拒絕接受「九二共識」,還包括了民間社會尤其是青年群體,多年來接受「去中國化」教育,不但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失去認同,更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制度作為高階的「文明」圭臬,而視中國大陸的制度是「落後」、「不文明」的。因此,台灣綠營名嘴稱「大陸高鐵沒有靠背」,雖然是笑話,卻在台灣擁有着不小的市場。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着才知道」。政治制度之所以有文明先進落後之分,本身就是西方霸權話語權建構出來的認知,作為合理化干涉他國內政的行為藉口。當世界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中國崛起與美國衰落,全球多元多極體系於焉成形,既然人人生而平等,那麼不同的國家和制度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
更別說中國共產黨執政下的中國,歷經改革開放,政治形態也在變化,今天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底色之上,中華傳統文化的復歸與結合。用中共官方的語言來說,叫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或者更為簡單直白地理解為「中國式現代化」。台灣可以對此抱持懷疑、待驗證的心態,馬英九也可以其熟悉的西方政治運作體制加以質疑,但不能忘記的是,今天在台灣被執政者拋棄的歷史文化根基,事實上反而在大陸被視為寶藏珍視着;此外,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失能與失靈,同樣也可作為中國發展道路的對照組,不需要為誰辯護,凡事以事實說話。
馬英九的兩岸格局可以更開闊
馬英九自許為兩岸和平的橋樑,其勇氣與行動力令人佩服。但和平不是口號,也不會天上掉下來,台灣青年學子看到中國大陸光鮮亮麗的硬體建設和發展,乘坐速度高達350公里的高鐵,固然多少可以改變對大陸的看法,但這些都是表面的認識,遠遠不夠。
台灣要改變對大陸的認識,需要更多具有歷史脈絡的深層認知,包括兩岸的現代化之路何以走到今天,大陸的體制運作背後有何邏輯性等等。大陸認知的改觀,對台灣來說,相當程度上也等於是對國際格局與秩序的改觀,真正地擺脱被政客盲目根植於心的冷戰思維。
台灣藍營群眾慣用的「綠共」一詞,或者拿「共產黨」作為批評指責的用詞,其實都體現了台灣社會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偏執,更是偏離事實基礎與不合時宜。馬英九曾經締造了八年的兩岸和平發展時代,在台灣何去何從的統獨思考問題上,他的格局應該可以更大更開闊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