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三年反思・四|政策急轉彎 農村怎麼辦?

新冠疫情三年反思・四|政策急轉彎 農村怎麼辦?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隨着中國各地染疫人數的激增,如何應對醫療資源有限的廣大農村和小城鎮的疫情大爆發,成為時下防疫的重中之重。在官方層面,雖然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早在12月11日即發佈了《關於印發依託縣域醫共體提升農村地區新冠肺炎醫療保障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對如何完善對口幫扶機制、形成醫療服務聯動,以及加強緩衝病房建設、落實定點醫院亞定點醫院分類收治和宣傳引導等做出頂層設計,但具體到實踐和現實層面,基礎薄弱的農村防疫遠比紅頭文件提及的問題複雜得多,「農村老人在裸奔」、「一村一村發燒」、「排隊扎堆輸液」成為時下農村的真實景象。

最突出的問題,是政策急轉彎帶來的各方面「準備不足」。這樣的「準備不足」,在大中城市也有體現,比如北京第一波大爆發之際出現的藥品抗原供應不足、各大醫院發熱門診大排長龍、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騎手運力嚴重不足等,但在農村和小城鎮問題和矛盾則更為突出,這既是由硬件和資源決定的,也與人們的意識和觀念有直接關係。

對廣大農村來說,前一天基層防疫人員還在嚴防嚴控,還在大建方艙醫院,有一些地方居民門上還被貼着封條,被嚴格限制自由流動,第二天卻收到通知要求撤掉所有防疫措施,沒有過渡,沒有解釋,只有生硬的執行,不管是防疫人員還是普羅大眾,普遍茫然無措,不明就裏地被動加入到「放開」的洪流中。

中國扶貧目標的全面實現仍存在着諸多難題。(VCG)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重點談到了農村防疫在硬件層面的「準備不足」問題。「一方面縣級醫療資源本來就很有限,另一方面,像以前指望外部支援也不太可能,所以農村醫療體系可能面臨『雙重夾擊』,社會面感染人數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多。儘管病毒毒性變弱了,大部分人可以自己處理,但總有一定比例人群需要到醫院就診,絕對量預計不會小,農村可能面臨醫療體系被擊穿的風險。」「從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醫療設施、資源還沒來得及準備。或者說『新十條』出得太快了,而跨區域的核酸、落地檢等政策是農村防控最核心的措施。如果有落地檢,就可以管控疫情輸入風險,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傳播。現在的情況,壓力肯定積壓到醫療系統了。」

此外,呂德文也提到了政策急轉彎之下民眾意識層面的「準備不足」。「現在防控政策的轉向是城市需求倒逼的結果,對農村居民的訴求和觀念考慮得很少。」「幹部們沒有適應,群眾也很疑惑。我調研的有些村鎮挨着廣東,廣東出現疫情,乾脆直接把集市給關了。但是昨天關閉,今天又放開了。在這個情況下,瞬間的傷害已經造成,群眾也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隨着時間推移,群眾會慢慢接受,當周圍出現一些案例現身說法,大家就能接受了,所以宣傳問題不是很大,影響比較大的是政策急轉彎給群眾造成衝擊,我覺得這是個教訓。」

放在疫情三年的周期中,處於「邊緣」的廣大農村也往往很被動,只能循着「中心」城市的步調調整自己的節奏去適應。比如在疫情早期,雖然疫情在2019年12月就已經出現,鍾南山在1月20日已首次公開證實「存在人傳人」,可一直到1月26日,也就是農曆正月初二,疫情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才從「中心」城市傳導至廣大縣城和農村,而且傳導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彼時,也沒有過渡,沒有引導,以至於一段時間裏農村紛紛「硬核防疫」,防疫逐漸走向運動化、極端化。

疫情早已,各個農村村莊之間相互封堵路口。(微博@疫情阻擊戰)

時下,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放開已經是大勢所趨,面對農村因「準備不足」帶來的問題,也只能與時間賽跑去補足、去解決。一方面繼續提升老年群體的疫苗接種率,一個現實是,農村與小城鎮老年群體普遍疫苗接種率低,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內地60歲以上老人接種兩針的比率是86.6%,80歲以上的只有66.4%,而且農村的比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國60歲以上老人達到2.67億人,疫苗接種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就可以為200多萬人築起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另一方面,考慮到廣大農村獨居老人等特殊情況,還需要採取更加機動有效的應對之策,比如採取「敲門行動」,送藥上門等服務,以最大限度保障此一部分群體的用藥需求。

中國自古有「郡縣治、天下安」的說法,接下來,隨著春節臨近,如何守好最薄弱地區的疫情應對防線,踐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成為一大考驗和挑戰,也是檢驗中國之治的關鍵測試。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