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已變 中國需為新冠感染人數暴增做好準備
連日來,中國多地開始放鬆疫情管控,其中包括北京、廣州、深圳、重慶、成都、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一些地區不再「一人陽性,全樓封控」,轉為封控確診病例的平層鄰居。一些城市進入部分公共場所或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一直被認為得風氣之先的改革開放高地廣州市,其鬆綁力度尤其引人注意。廣州市本是疫情高發地區,但率先宣佈多區解除疫情防控臨時管控區,圍擋陸續被拆除,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密切接觸者實施居家隔離。12月2日,在廣州市疫情防控發布會現場,所有的發言人集體摘下口罩,引發輿論關注。當日,參加發布會的廣州醫學專家公開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毒力顯著降低、傳染性比較強,可以說已經『適者生存』並趨於穩定,以後再變異的幾率比較小」,「大家不必驚慌」,「如果市民想在家裏儲備藥物,按緩解普通感冒症狀的藥物來準備就可以」。
正如最近主管防疫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所說「隨着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事情已經發生變化,中國正往走出疫情的方向轉變,嚴防死守的防疫模式將成為過去。
這是非常必要的轉變。三年的防疫,中國終於將新冠病毒熬到毒性大幅減弱。過去三年中,中國對於病毒的嚴防死守一方面讓絕大多數國民免於被感染,另一方面隨着病毒毒性減弱但傳播力增強,防疫的成本越來越高,釀成許多次生問題,嚴重影響經濟民生,許多家庭收入下降,許多企業倒閉,人心思變。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與可持續的。在此形勢下,中國越來越需要與時俱進,轉變防疫策略,有序放鬆防控,讓社會與經濟重現生機勃勃,促進國際交流,穩住經濟民生的大盤。
可以預計,伴隨這幾天一些大城市的率先放鬆管控,接下來會有更多地區跟進。這已經是大勢所趨,堅冰已經融化,中國距離走出疫情的日子越來越近。但與此同時,越是這樣的時候,中國越需要加快與弱者共存的準備工作。
不久前國務院公布的二十條防疫措施中,有四條是專門針對提高疫苗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群)、加快新冠肺炎治療相關藥物儲備、制定分級分類診療方案、做好住院牀位和重症牀位準備、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患者、孕產婦、血液透析患者等群體)。這四條需加快準備,以確保走出疫情更平穩。
要保持清醒的是,放鬆管控並不代表萬事大吉,走出疫情不代表躺平,而是說將防疫的重心轉向提升疫苗接種率(重點是老人)和增加對老人、有基礎疾病患者的保護,區分疫情下較安全人群和較危險人群,因地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防疫措施,重點是增加對農村醫療資源的投入。
比如,醫療資源匱乏、主要只剩下老人與小孩的落後農村地區可以與大城市的防疫措施有所區分,甚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比大城市慢半拍,待大城市放鬆管控後一切順利,再跟上城市防疫步伐。中國實在太大,不同地區情況不同,防疫既要有統一標準,又要考慮因地制宜。
畢竟,儘管病毒的危害性已經下降,但仍然可能威脅到那些弱勢人群,主要是有基礎疾病的老人。這樣的人數量眾多,他們的生命健康往往事關道義和倫理,容不得大意。在過去嚴防死守的防疫模式下,老人等弱勢群體被感染的風險很低,但防疫的副作用很大,因此社會不滿多指向嚴防死守。隨着中國各地漸漸放鬆管控,感染人數很有可能會暴增,在此過程中若不能及時為有基礎疾病的老人建立反向保護屏障,一旦出現超出民眾接受範圍的死亡病例,勢必引發恐慌和新的不滿。
當然,若放鬆管控後新冠疫情真的和流感差不多,亦未引起恐慌,那當然是最好的結果。但凡事應該防患於未然,當中國能為接下來很可能出現的大規模感染做好充足準備,包括引導輿論,消除民眾恐慌心理,提升疫苗接種率,增加特效藥和醫療資源準備,儘可能保護好弱者,那麼中國走出疫情的過程將會更平穩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