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新領導班子仍重經濟 台專家:李強曾令浙江脱胎換骨
中共二十大陸續揭曉中央委員、中央紀委、中央常委和軍委等新一屆領導班子,外界對人選評價不一,有看法認為只重政治忠誠、壓倒經濟發展云云。台灣中共研究專家楊開煌從實際人事背景資料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有三分之一成員具備經濟和工商管理長才,說明經濟發展仍是中共首要之務;至於對爭議性較大的李強和蔡奇入常,楊開煌則強調不能只看他們在一地短時間的表現,還要看其長遠表現。
台灣「台北論壇基金會」10月27日舉辦「中共二十大:中國式現代化→政策初探、人事佈局、對台政策」講座,邀請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主講,該會董事長、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以及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總統府前副秘書長邱進益、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前主任張榮恭等人全程與會。
未來情勢嚴峻 既要忠誠也要鬥爭還要專業
進一步分析本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組成,楊開煌以不同顏色標記24人的背景,梳理出其中具有經濟和工商管理方面長才的佔到三分之一,「可見經濟發展依然是極為重要的」;其次是科技專家也不少,佔了四分之一;再次則是社會學和法學專長。在年齡方面,集中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下半到60年代出生的「文革一代」,特色之一就是鬥爭性強。他們要完成三個任務:在國際上提高中國影響力,在中國提高中國共產黨領導,在黨內提高習近平的權威。
楊開煌認為,鬥爭性不強可能也是胡春華出局的原因之一。胡春華在接替汪洋做廣東省委書記時,走的是「汪規胡隨」道路,如此性格在因應未來變局時可能會有困難。
外界普遍對於李強和蔡奇最後能夠「入常」感到困惑,楊開煌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他說,一般不看好李強的原因,在於只看到他近幾個月在上海處理疫情防控的情況,但很容易因此忽略他此前主政温州和浙江時期的經驗。李強曾說過「政府的手」、「市場的手」和「社會的手」三者並重;擔任浙江省長時,有人問他浙江之後要如何發展,李強回答要看温州、看浙商精神,說明他在過去非常重視民營商人。
從長遠來看,楊開煌提醒,不妨比較一下浙江這幾年來的變化,可說是脱胎換骨,成為了「數碼之城」,在大陸要體驗無人商店和旅館、AI服務都要到浙江。楊開煌說,一般人容易受到新聞的左右,只看到李強一段時間的表現,而中央看的是他長遠表現,尤其是中國大陸往後很重視經濟發展,需要相關人才。
至於蔡奇,大家看到是他清除「低端人口」,口碑非常差。楊開煌從另外一個方面補充,蔡奇其實也是「敢於鬥爭」的人,他把北京居住二三十萬人像貧民窟的地方拆除,手段對不對、方法好不好是一回事,但他改善了北京整體市容面貌又是另一回事,體現了蔡奇的鬥爭性格。
中共語境裏所謂的「鬥爭性」,在楊開煌看來,指的是一旦看到正確的目標之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砥礪前進。今次中共領導班子選拔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政治忠誠」和「敢於鬥爭」,楊開煌強調,由於中國大陸未來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因此政權一定要團結,政局才能穩定,政情才能發展。除了前兩項要素之外,還要看個人的專業才能,楊開煌認為李強和蔡奇之所以能出線,應該要放進這個脈絡來解讀。
四大認識誤區 錯將「習慣」誤為「規定」
當中共二十大揭曉了新一屆領導班子名單之後,外界許多批評指向習近平破壞了制度和規則。楊開煌對此加以廓清,指大部分人經常將「習慣」誤以為是規定。他首先以總書記10年任期的說法為例,其實改革開放之後只有胡錦濤一人如此,胡耀邦、趙紫陽都做不到10年,而江澤民則做了13年,加上軍委主席的話做了15年。
第二個誤區在於「七上八下」(即68歲以上必須退休,67歲以下可留任)的說法。楊開煌解析,中共領導人上下有一個更重要的「資深」規則,這是很少被外界注意到的細微政治文化,即領導班子任何一個常委或政治局委員,不能比總書記更早入常或入局。他舉例,比如喬石之所以要退,是因為他比江澤民資深,從而當時出現「水落石出」的說法;又如李瑞環因為比胡錦濤更早入局,所以十六大胡錦濤要做總書記,李瑞環就得下來。
第三個誤區是對於「政治鬥爭」的理解。楊開煌表示,列寧(Vladimir Lenin)說過,共產黨是靠不斷清洗自己革命隊伍裏面的落後分子而成長的;毛澤東則說過,鬥爭促進團結是真團結,用和諧促進團結是假團結。因此,「鬥爭」對中共而言是「進步」的常態,被當成是「進步」的因素,學的是辯證法所以不怕鬥爭,也不在乎鬥爭,但其中一個特點是「不要把船擊沉」,最後一定會要妥協和團結。這個特點和西方民主國家鬥爭即選舉、「贏者全拿」的概念完全不一樣。
第四個誤區是中共領導班子如何退下來的問題,楊開煌坦言外界對此確實缺乏研究。他非常推薦內地官媒新華社10月24日發出的文章《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產生紀實》,從中得以了解領導成員如何產生、如何退下,不光是中組部印發的「能上能下」規定而已,而是有其內部運作的程序。
選人四項要素 注重未來取向且不以票取人
總的來看中共新一屆領導班子人選的考慮因素,楊開煌總結出四個要點。其一是在總體接班安排思路上首重「未來需要」,他認為中共判斷未來將面臨「中美鬥爭」、「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三大挑戰,從而依循這三大目標來找人,而這個特點是西方民主政治做不到的。
其二是體現在中央委員會組成的「方方面面」。楊開煌指出,從新華社10月22日發出的文章《新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誕生記》就能看到這點,組成包括科技人才、基層代表、婦女、少數民族、各個單位都要有人,所有的利益群體在其中進行調和。
其三是在中央政治局層級的「五湖四海」,但這項要素在今屆變得最弱。其四是中央常委會層級的要素「領導信任」,則在本屆成為最為重要的加權。
楊開煌回顧了中共過往領導班子的選拔方式,過去曾採行「隔代指定」,背景主因在於文革剛結束,為了要培養年輕人,而且內外環境都沒有今天複雜,還有一個好處是避免當屆總書記任用私人。不過在百年未有變局與三年未停歇的疫情之下,再加上中美嚴峻鬥爭情勢,楊開煌認為「隔代指定」的方式在今天恐怕已不合時宜。
胡錦濤時代看到了時代在改變,改採發票給所有領導階層和在京老幹部填寫人選,多半是複選而非一人一票。楊開煌說,但這個方式最大的問題在於發生了「團伙換票」,連胡錦濤都阻止不了這個情況。
在看到了前面方式的種種問題,楊開煌分析,習近平時代強調「不簡單以票取人」,改為調研和訪談雙管齊下,習一個人就訪談過三四十個人,且上一屆的常委也都參與進人才遴選。當綜合研判的材料最後送到每一個常委的桌上,大家討論差不多了,再到北戴河會議跟老幹部交換意見,進而確定名單,絕不會在大會前兩天還在忙着討論人事,「這不是中國共產黨做事的風格」。
不過,楊開煌也認為,習近平時代改採的新領導班子選拔方式,未來是否能夠走得通,還需要再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