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 | 中國共產黨新領導層更加重視鬥爭經驗與發展安全
外界猜度已久的中共二十大領導層終於揭開面紗。如此前廣泛所料,習近平再次當選中共總書記,開啟了他的第三個任期。其他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成員還包括排名第二的李強,原上海市委書記,將接替明年三月到期卸任的李克強擔任總理職務;排名第三、第四的趙樂際與王滬寧,分別是上任政治局分管紀委與黨務及意識形態的常委,照排名慣例將出任本屆全國人大委員長和全國政協主席職務;排名第五的蔡奇為原本北京市委書記,他同時還被委任為書記處第一書記;排名六的丁薛祥,為原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排名第七的李希為原廣東省委書記,將擔任中紀委書記職務。
和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構成相比,本屆常委會人員構成有着非常明顯的特徵。除了趙樂際和王滬寧為十九屆常委會成員,其它四位新晉常委李強、蔡奇、丁薛祥和李希都是習近平在浙江或上海工作時的搭檔,也都是中共十九屆政治局成員。這樣的成員構成,更突顯了習近平在中央「定於一尊」的核心地位,使習的執政意志可以得到更徹底的貫徹執行。
和十八、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相比,本屆常委會還有一個突出特徵是政治性特別明顯,如中共官媒所言是一個「政治家集團」。十九屆常委會中李克強、汪洋、韓正等都有較為強烈的傳統經濟印記,他們都分別擔任或擔任過負責經濟的總理或副總理職務,而本屆常委會的組成人員政治性與鬥爭經驗明顯更強一些。如兩位留任且排名得到提升的常委趙樂際和王滬寧在過去五年分別負責「反腐敗鬥爭」和「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李強在今年4月到5月的上海疫情防控期間、蔡奇在過去五年推動北京「減量發展」和北京市政府搬遷期間,丁薛祥在推動中辦肅清令計劃「遺毒」並貫徹習近平治黨理念期間,李希在廣東執政期間表現都特別搶眼。
他們能進入本屆政治局常委會,一則說明他們貫徹執行習近平執政理念的忠誠在過去幾年經受住了重大斗爭考驗,獲得了核心認可;二則也預示着未來中國政治及其與世界的互動將註定有不平凡表現,就如習近平在歷次講話中所言,很可能將有「驚濤駭浪」,會「面臨更多更卓絕的鬥爭」。本次黨章修改,提出「以偉大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的社會革命」,這個由習近平領導的新一屆最高執政團隊很顯然是一個以滿足「以偉大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的社會革命」為需要的鬥爭性團隊。
若進一步分析常委會某些成員分工與書記處人員構成,這個特徵會更加明顯,而且顯示出未來在廣義國家安全上的工作將是本屆中央領導層的最核心工作之一。如,排名第五並負責黨務和書記處日常工作的蔡奇在2014年到2016年曾擔任過「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和負責常務工作的副主任,在國家安全方面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由他負責黨務和意識形態工作,並擔任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顯然預示與國安有關的工作將是未來國家治理的重中之重。
另外書記處成員中的陳文清、劉金國、王小洪等都有着國家安全工作背景。其中陳文清在入選書記處前為國安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國家安全部黨委書記、部長,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他同時還進入了本屆政治局;劉金國從1992年開始即在河北省從事公安工作,至2015年一直在公安體系任職,在進入書記處前擔任中央紀委副書記,公安部副部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小洪則是從福建開始就一直從事公安工作,直至目前擔任公安部部長、黨委書記和中央政法委副組長等職務。
一共由七人組成的書記處中,有四位同時具有安全或政法領域背景,這是此前從未有過變化,也反映出了習近平等中共核心領導層對未來形勢的判斷。面對美國所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層層制裁與發展空間的壓縮,經濟發展的安全訴求要比過往傳統追求經濟快速增長要重要的多。
在世界進入百年未有的大動盪大變革周期,因為中國崛起威脅到美西方的霸權地位,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打壓遏制力度,中美對抗鬥爭實質上已進入「新冷戰」格局,中國在各方面面臨的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越來越嚴峻,內部的政治變革也必然會動搖到一部人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彈。發展仍是未來中國當然的要務,經濟建設仍然要進行,但是發展和經濟建設本身也需要有一個安全的環境,需要在一個可控的穩定環境下才可以持續。
2014年4月,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後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經由這些年的實踐,「總體國家安全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包含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極地安全和深海安全等於一體的概念。結合中共在十九大提出的「兩步走」戰略目標和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等理念,中共中央顯然認為只有以安全為前提,才能實現這些歷史目標。
怎麼確保一個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其中的一個答案是鬥爭,只有通過主動出擊的方式,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有效應對各種內外安全挑戰,才能排除干擾實現發展目標。因此,體現在人事安排上,必然會有更多具有鬥爭經驗、經受住鬥爭考驗的人進入領導層,也必然會把安全作為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