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學者談二十大:中國式現代化不與西方同路
中共二十大正式落幕,在一片高舉「兩個確立」的聲浪下,可以預見中共將以更集中的權力與強勢作風,應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面臨的內外挑戰。分析認為,在二十屆一中全會與2023年全國兩會,黨政領導班子確立後,北京具體內外戰略佈局勢將更清晰。
中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星期六(10月22日)正式落幕,回顧這次黨代會政治報告,最關鍵的主軸就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提出現在的中心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五年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他還說,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
這番說法在過去一周引發國際學者、專家議論。不少分析認為,隨着中共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意味着中國要完全走出一條與西方不同的新路,中西制度之爭恐將更加劇烈。
在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開幕後,台灣許多學術機構、智庫也陸續舉辦座談會,就二十大進行解析。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阿什中心(Ash Center)主任賽奇(Anthony Saich)18日在台灣立法院出席論壇時指出,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如今更試圖成為全球規則的主導者、制定者(rule maker),而不僅止於遵循者(rule taker)。
他認為,二十大顯示中共政策延續而非變化,北京也清楚表明,將繼續通過獲得國際組織和機構的領導權,來主導國際秩序,尤其是在一些美國退出的航空、電訊、農業等領域,並以此制定全球公共產品的監管標準。
賽奇研判,中國未來會在經濟、金融、科技等方面,儘快減少對西方的依賴,如嘗試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成立中國國際能源交易所、建立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等。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黃瓊萩17日也在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座談會上提到,北京近年積極向發展中國家推廣「中國治理模式」,未來很可能藉此重新定義地緣政治的「區域」(region)概念,重塑既有的國際社會秩序。
另一方面,二十大報告形容,未來五年中國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因此在前進路上要堅持和加強中共全面領導,並發揚鬥爭精神,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
學者:因應內外挑戰 中國需強有力組織與領導
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指出,從二十大報告論述來看,中國正面臨民族偉大復興與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起點,且處在百年未有之變局,因此需要強有力的組織與領導,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而這個強有力的組織就是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就是習近平」。
這段分析也在過去一周的中共二十大分組討論中獲得驗證。
去年11月通過的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提出「兩個確立」,具體內容是「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根據中國中央電視台17日報道,中共政治局委員參與分組討論二十大報告時,除了習近平本人,其餘24名政治局委員發言時均強調「兩個確立」。
此外,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也在一場二十大記者會上形容,習近平是「這個偉大時代產生的傑出人物、眾望所歸的人民領袖」,「兩個確立」則是中共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
專研中共黨史與意識形態的政大東亞所所長鍾延麟分析,二十大報告的潛台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要走下去,就不能離開習近平與他的思想指導」。他認為,雖然「人民領袖」的定位不及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的「偉大領袖」,但已是僅次於毛,足以為習近平的延任奠定殷實政治基礎。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張登及則指出,與十九大相比,這次二十大報告提及「改革、開放」這兩個詞頻,減少了約50%,取而代之的是「完善、治理、健全、改進、創新」等其他詞彙。
他認為,從中共的語境來看,過去提「改革」,代表很多東西不自信、做得不夠,因此要取法別人;現在則是完善、創新、改進,自信能實現改革,展現「中國模式」,這也意味着二十大是「鄧(小平)典範淡出,習(近平)典範登場」的重要過程。
二十大後經濟防疫成待解難題
不可諱言,二十大過後,等待中共的絕非河清海晏,而是暗流洶湧的經濟下行、疫情反覆等內政問題,以及波詭雲譎、持續升溫的大國競逐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大期間,中國18日罕見地延後發佈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等一系列主要經濟指標數據。
儘管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趙辰昕17日在二十大記者會上強調,第三季度經濟明顯回升,仍有不少分析擔憂,北京可能是因為經濟數據不佳而延期,這將加劇中國經濟衰退造成的恐慌心理。
面對日漸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共二十大報告仍強調,要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與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並且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等。
對此,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分析,強調高質量發展意味着未來官方在討論經濟時,可能會逐漸避談量的增長,而是開始討論質的增長。
他也認為,至少在未來五年,中國大陸整體經濟戰略會突出實體經濟,特別是一級產業、二級產業,對第三級產業服務經濟這部分則相對比較保留。
不過,劉孟俊指出,對許多經濟面臨的問題,二十大報告並未給出具體答案。例如,公有制跟非公有制要如何融合;利用數碼網絡締造經濟成就卻同時擔心壟斷;如何避免返貧,以及城市貧窮、家庭貧窮等問題都避而不談;「共同富裕」也未見說明。
因此他認為,北京未來將面臨龐大的金融債務風險、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為不明確、人口紅利減少與人口結構老化,以及更多介入民營企業等四大經濟挑戰,這些挑戰都將造成長期財政壓力,也是北京必須解套的難題。
二十大後疫情防控仍難放鬆
兩年多來,外界在討論中國經濟問題時,無法避免的一大因素就是嚴格的防疫政策,封控措施更引發民意反彈。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科學系教授楊大利10月初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警告,對封控疫情,中國不少地方已精疲力盡,激勵措施正在減弱,一些地方政府的資金開始耗盡。
不過,在這次二十大報告中,除了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重申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與提出未來將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之外,並沒有具體放鬆跡象。
對此,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認為,防疫這件事對中國影響很大,特別是掀起中產階級(中國稱中等收入群體)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但清零政策一直以來都是政治任務,特別是習近平7月28日已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要從政治上看、算政治賬。
他研判,即便二十大結束,中國疫情防控仍不會放鬆,可能要等明年(2023年)全國兩會後,新一屆行政團隊到位,後續才可能有機會轉變。但王信賢也提到,這仍要視病毒株變種情況,以及中國本身疫苗研發狀況而定,會是一條漫漫長路。
中美競逐是主要外部挑戰 台海情勢料難趨緩
除了內政問題外,中美競逐、俄烏戰事等地緣政治風險,同樣是中共未來難以迴避的外部挑戰。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唐欣偉認為,中共二十大的外交定位是營造良好外部條件以利發展。從目前局勢看,美國大致暫時鞏固對已開發國家的領導地位,北京則暫時阻止開發中國家全面順從美國。
他研判,北京未來可能要做的是減緩跟美國關係惡化的速度,以爭取發展時間;中國更會避免俄羅斯政權崩潰,或倒戈出現親美政權;對歐洲、日本,雖然不太可能爭取政治軍事合作,但能爭取經貿合作。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黃瓊萩指出,這次二十大報告談及對外關係的章節,特別強調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等「四個反對」,非常明顯與美國有關。
她也認為,對北京而言,只要其他國家不加入美國、反對中國,沒有選邊站,中國就贏了。
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則提到,雖然二十大報告通篇未出現美國,但從國安、內政、軍事、科教人才、依法治國到兩岸關係,中美關係無所不在,無一不是在應對美國威脅,這也凸顯中共至少未來五年的工作,都鑲嵌在民族復興與中美戰略競爭兩個大局之下。
不過,台大政治系教授陳世民指出,這次的二十大報告提到「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是過去沒有提過的,所指的很可能就是核武建設。
他說,俄烏戰爭呈現核武對美國介入的嚇阻效果,這種經驗教訓相信會被北京運用在台海戰事的評估上。「未來打台灣時,如果可以擁有像俄羅斯、美國一樣,大約5000多枚核彈頭的實力,美國是否就不太敢進入台灣?我相信這是北京會思考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10月初曾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專訪中提到,習近平已指示解放軍,在2027年以前做好武力攻台的準備。
根據彭博社報道,在中共二十大召開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7日出席史丹福大學的論壇時也提到,北京已決心在更短的時間內攻台、實現統一目標。但布林肯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估計。
對北京攻台節點,陳世民推斷,就算解放軍能在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的目標,也只是獲得「初始作戰能力」,假設有美軍介入,北京未必有自信拿下台灣。「畢竟如果打了,卻拿不下台灣是很嚴重的事。」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賽奇也認為,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看到西方對俄羅斯制裁的力度,而俄羅斯作為中國對抗美國的重要後援,在俄國仍處於混亂的情況下,北京短期內沒有意圖,也不會武力統一台灣,更毋須匆忙行動,但武統仍在議程表上。
學者分析,中共二十大過後,北京短期內沒有意圖,也不會武力統一台灣,更毋須匆忙行動,但武統仍在議程表上。
不再是口號宣示 對台促統或進入具體步驟
至於中共二十大所釋出的對台政策訊號,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指出,儘管二十大報告的對台內容不到600字,是2002年十六大以來篇幅最少的,卻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張五嶽認為,未來五年內,北京很難以和平方式完成統一,除非碰觸紅線,否則也不會以武力方式統一台灣。但可以預期,北京會推動統一歷史進程,讓統一問題不再是口號宣示,而是須要化成具體步驟的做法,如強化武力準備以防範台獨、抵禦外部勢力介入,迫使台灣走向談判桌,並通過主場優勢與單邊作為對台持續促融。
他也提到,依照慣例,在2023年全國兩會政府換屆後,習近平一定會發表重要講話,在那之後,對台路線、政策都會更清晰。
曾任台灣馬英九政府兩岸政策智囊的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19日出席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的座談會時指出,2024年美國與台灣都將舉行總統選舉,在這期間,北京將會以靜制動,兩岸不會發生戰爭。
但他研判,2024年到2027年之間,北京對台就會有動作,因為屆時習近平將面臨是否展開第四任期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10月初曾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專訪中提到,習近平已指示解放軍,在2027年以前做好武力攻台的準備。根據彭博社報道,在中共二十大召開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7日出席史丹福大學的論壇時也提到,北京已決心在更短的時間內攻台、實現統一目標。但布林肯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估計。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