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台灣聚焦「武統」 台大學者預判:以戰逼和、和武並進
中共二十大於10月16日在北京開幕,習近平政治報告涉台部分格外受到台灣關注,聚焦討論未來「武統」的可能性。台灣大學中國研究專家認為,北京短期內不會急於「武統」,而會採行「以戰逼和」、「和武並進」的手段,令台灣被逼上談判桌;此外,美國學界興起中國整體國力的辯論,對北京統一台灣時程長短判斷不一。
「中共二十大對區域穩定及經濟關係的挑戰」論壇10月18日在台灣立法院舉行,由台灣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又譯作艾希中心或艾許中心)主辦,台灣立法委員江啟臣、何志偉辦公室協辦。
論壇邀請台灣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徐斯勤、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陶儀芬代表台灣學界觀點,兩人都是台灣的中國研究學者。美國學界觀點代表,則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教授賽奇(Anthony Saich)與坎寧安(Edward Cunningham,台灣譯作康義德)。活動主持由台灣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尹麗喬擔任。
在「愛國者」與「台獨」之間做選擇?
陶儀芬對於二十大習近平政治報告的觀察,她認為內容沒有新的「驚喜」(surprise),而是體現政策上的延續性(continuity),大部分內容在去(2021)年通過的第三份歷史決議都已提過,持續習上台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主義動員路線。她也觀察到報告裏出現「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宗教中國化」等一些新名詞,表示中共雖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但現在不是要做國際規則的「rule taker」,而要做「rule maker」,強化跟西方抗衡的中國模式。
今(2022)年8月佩洛西(Nancy Pelosi,台譯作裴洛西或波洛西)訪台過後,全世界很多媒體和智庫焦點都放在未來五至十年台海發生戰爭的可能。陶儀芬指出,不少預測認為未來五至十年「武統」可能不大,主因在於一方面中國實力還不足以與美國打一仗,且美國及其盟邦對於台海問題和平解決的堅持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則是習近平主觀上認定「東升西降」的局面,從而認為時間站在他這一邊,不急着在這個時間點冒風險。
在此背景下,陶儀芬分析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以及此前一些重要講話,可以看到北京在兩岸關係上已從「反獨」朝向「促統」。以8月10日公布的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為例,雖是發表於佩洛西訪台之後,但並非主要針對她,而是2019年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在新的港澳台政策下所出台的新白皮書。
有分析指出,相比於江澤民時期推出的前兩份台灣問題白皮書,第三份顯得強硬很多。陶儀芬認為,應是受香港經驗影響,北京在法律和歷史上更強化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論述,包括白皮書言及「一國兩制」時有這樣的文字:「『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於『一國』並統一於『一國』之內」,也不再像前兩份白皮書承諾統一之後台灣可以保留軍隊,並嚴厲批判台獨和美國變本加厲「以台制華」。
陶儀芬解讀,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的內容,也表現在今次二十大政治報告,除了過去強調的反台獨外,還新增了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的部分,強調「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增加了「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等,在兩岸關係的主軸可以說是「反獨反干涉」、「促統促融和」、「和武並進」。
陶儀芬預測,未來五年北京對台政策應不會武力侵台,一來由於實力還不夠,二來經濟上還是非常依賴國際貿易。但對台主軸已從「反獨」進化到「促統」,也就是用「以戰逼和」的方式,令台灣人在「愛國者」和「台獨」之間做選擇,最後逼上談判桌。
放眼2024年年初將舉行的台灣總統大選,陶儀芬推斷這段期間中國大陸在其他議題上對美國會趨緩,可是在台灣問題上會更逼迫美國不支持台灣,並宣稱台灣總統大選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同時還會加強對台軍事壓力,對台「以戰逼和」、「和武並進」,就有發生軍事上擦槍走火的風險,是在區域上非常不穩定的因素,必須要避免。
統一台灣的「機會之窗」還剩下多久?
徐斯勤對於中共二十大報告和兩岸關係之間的析論,來自於他前段時間在美國訪學時對美國政學界人士看法的考察。首先,關於統一台灣的「時間表」問題,他並不認為北京急於在未來短時間內使用武力統一台灣,美國也有很多人持這個觀點。不過,在他訪問的美國專家學者和前任政府官員之中,不乏有人認為習近平有一個比較短期的時間表,與他還想續任多久有關係,需要隨着時間再多加觀察。
其次,習近平在二十大政治報告涉台段落,提到了「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徐斯勤說,「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說法恐怕是過去所沒有看到過的」。此外,當習近平講完這段話後,現場鼓掌時間是當天最久的一段,徐斯勤提醒這是值得注意的重要現象。
再者,徐斯勤將眼光進一步放到習近平與解放軍之間的關係。他指出外界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習近平目前對軍權的掌握相對較為穩固,從而當習屢次宣示必須統一台灣時,雙方互動可能產生潛在自我增強的作用,讓說的人與聽的人都感覺到對方有意願希望早日達成目標。徐斯勤站在台灣的角度來看,「這也是研判今後幾年中國大陸對台動向時,必須警覺到的背景因素」。
最後,徐斯勤分享他在美國政學界訪問時發現的特別情況,由於中國大陸問題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心,故而有越來越多傳統不太研究中國的美國對外政策專家,紛紛跳進這個圈子表明觀點。
徐斯勤表示,美國國內最近正在浮現一個有趣的辯論,關注總體結構性國力對於中國大陸的行動產生什麼影響。一派來自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以及許多華府研究中國的經濟學家,他們認為中國的經濟就算會復甦但很緩慢,一旦中國估計目前時刻較之未來幾年的國力正在到達顛峰、將來可能會逐漸緩慢往下走時,同時也會認為統一台灣的「機會之窗」所剩不久,因而會急於完成統一的任務。
另一派則以史丹福大學學者為代表,他們提出另外一種看法,計算中國整體國力之後,當與其他國家發生軍事衝突時,其願意也能夠投入的資源幅度不見得比美國少到哪裏,那麼中國會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不會急於在五年之內,而是有更長的時間去完成統一台灣。
徐斯勤據此提醒,一般台灣的討論多從人物或精英的層面來看待中共在台海的態度,然而中國大陸總體國力則是另外一個值得考量的因素,用以補充單從精英政治互動背景切入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