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號購房」何不休矣?懶政消解政府公信力
廣東深圳,網傳某孫姓公職人員妻子一年間搖中多個網紅樓盤,隨後每個指標以200萬元高價轉賣。前海合作區紀工委高度重視,已介入調查核實。「抽籤」、「搖號」,必定會造成尋租的機會,結果就是為腐敗提供誘因。連深圳都在犯這種低級的錯誤。
事實上,這樣的案例是屢見不鮮的。2018年時西安「搖號門」事件也曾轟動一時。當時,一份疑似融創「南長安街壹號」房產項目部分搖號購房者訊息登記表開始在網上傳播。這份登記表顯示,多套樓房被當地多名政府工作人員內定。西安市長安區紀委也確認,有35名公職人員受購房者請託 「打招呼」, 8人被免職,5人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8人受到記大過處分,14人受到記過處分,其中有6人同時被調整管理崗位。涉及質監、規劃、房管、城改、供電、國土、建設、城管等,除了幾名區領導外,大部分都是行政主管部門的局長、主任、處長、科長等幹部。
在多地執行「搖號購房」後,一直有零星新聞曝出。這就是典型的權力尋租——公權力與商業的交換與勾兑。既是與民爭利,更是以權謀私。可怕之處就在於,它長期司空見慣地存在於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甚至成為了某種暢行無阻的「潛規則」,從而不斷腐蝕着社會的公平正義,消解着政府的公信力。顯然, 「搖號購房」事件並非個例,值得高度警惕、舉一反三。
「搖號購房」的初衷
不只是深圳,包括上海、南京、長沙、成都、武漢、杭州、西安在內多個一線、二線熱點城市,前幾年都陸續公布了「搖號購房」政策。購房為什麼要搖號?
「搖號」,對於有一定年紀的中國人還是有一些特別記憶的。三四十年前中國商品供應很不充足,比如上世紀80年代時緊俏的電視機、洗衣機、冰箱「三大件」,面對蜂擁而來的消費者,就只能通過搖號來解決矛盾。但隨着物資供應的充足,中國基本上進入了商品富餘時代,這種搖號活動已經與消費者久違。如今在一些城市出現的「搖號購房」,理論上就應該是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此前中國各地方還在為商品房的過剩大費周章,緣何又突然面臨住房供應緊張的問題?一方面自然有中國城市化建設,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大背景。另一方面,在如此背景下,內地房地產的宏觀政策明確「房住不炒」,這也應該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房地產市場的一個調控方向。為了抑制房地產市場價格的暴漲,各地政府推行了預售證價格管制政策,其實質就是最高限價。由於政府的限價使得住房價格低於市場價格,買房人會迅速進入市場,市場上流行着「買到就是賺到」的說法。因此在一些城市出現了萬人排隊買房的現象。更有在開發商的操縱下,出現人為的銷售緊張的情況。捂盤惜售等在調控中嚴厲禁止的現象,有死灰復燃之勢。在這種情況之下,「搖號購房」的政策出台,從政府的意圖來看,顯然是希望通過此舉減少人為操縱,使僧多粥少的房源儘可能公平地進入到消費者手中。
「搖號購房」是不是迫不得已?最核心的問題在於一些地方的樓市調控政策扭曲了市場,使得有資格的購房者變成了投資客,放大了需求。而另一方面,土地供應呈現趨勢性下降。這樣的直接結果,使得供求失衡的矛盾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加劇了。細觀察,「搖號購房」主要會出現在兩類城市,一類是樓市熱度較高的城市,包括房價上漲壓力較大、供需矛盾突出的城市,以新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三四城市為主;另一類是存在捂盤惜售、收取「茶水費」、未公示開盤房源等樓市亂象,亟待規範的城市。
這些城市也普遍早已實行限購政策,急欲購房的人,基本上都是剛性需求,是政策面上允許購房的對象。但是,在限購政策已實行多年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本應早就應該對本地的房源有清晰的了解,特別是對本地剛需購房的能量有明確的掌握,根本不應至於出現大範圍的供不應求狀況。
「搖號」是懶政
其實,「搖號」公平嗎?
「搖號」,似乎是解決稀缺資源「供不應求」的常設辦法。僅從形式和概率而言,顯然再公平不過了。但如果僅憑一句「人口過多」,各種生活指標就用中籤率極低的搖號來分配,那這種建立在社會資源供需失衡基礎上的「公平」,顯然也不總是能服眾的。
當遇到所有人都解決不了的分配問題時,只有靠天來決定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搖號」,絕對不是萬能的,只是當供需關係嚴重不平衡時出現的應急之策而已,這絕對不是個好兆頭。「搖號」本來就是人為的一種緩解各種緊張的一種方法,既然是人為那麼就有各種的方式的可操作做性。即使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是在各種利益的誘惑下這種「藥」總會有變成「高價藥」的途徑。
說的嚴重點,「搖號」機制是懶政思維下的無奈選擇,「搖號」並沒有總體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只是製造了虛幻的公平氛圍。總是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只想從表面上去粉飾太平,而從不過問內在的實質。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外表確實光鮮,但是也僅限「化妝」後有限的一段日子,時間一長,還是依然如故。行政官員的懶惰,就是能制定出一套看似公平卻又一點都不公平的「制度」。
是的,「搖號」並沒有總體上滿足合理需求,只是製造了一種虛幻的看似公平的氛圍。這種機制只不過是一種新的不作為行為。
說回住房問題,如果住房緊張在一些地方已經成為事實,就必須要問,這都不能是突然間發生的,地方政府為何沒有對本地剛需購房的能量有明確的掌握呢?如果確實人口急劇增加對部分城市造成住房壓力,短期內難以解決,政府為何不能提供一批公租房,這也是房地產市場調控所倡導的一個方向,不是嗎?長遠的辦法應該是加大供應,滿足購房者的需求,而如何又不發生「鬼城」的情況。這些都是需要政府有系統的統籌規劃。
樓市調控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當是站在公眾的角度,控制房價過快上漲,滿足更多剛需人群的住房需求。要真正實現「房住不炒」,自然也不能光是指望從限價、限購、搖號等壓抑需求的措施入手,還要從供給端着手,擴大住房的市場供給,租售並舉,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這才是「有為」政府治理能力和體系的基本要求。
「搖號買房」 尋租「樂土」
「搖號買房」,本是各大房地產市場較熱的城市為了遏制投機炒作、規範銷售行為而推出的市場調控新政,這些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還是兩說,但「搖號」制度又確實產生了新問題。
「搖號」必然會產生腐敗。由於人為的「限價」和「搖號」的巨大利益,會誘使有關人員濫用權力與關係,甚至行賄貪污來獲取「內定」的購房號,從而導致腐敗滋生。「搖號買房」過程中,政府、房企、搖號軟件提供商、公證部門,涉及太多政府部門職責和角色。難以避免的就形成了尋租的「樂土」。
赤裸裸的利益輸送,明目張膽的腐敗,只會令民眾對公權力失去信心。只需看看被曝光的關係戶名單,不是土地局,就是規劃局、房管局,而事實上說,穩定樓市、防範房地產買賣亂象本就是他們應盡的責任,不是嗎?如今他們不但失職在先,更仗着手中權力搶房,視法治尊嚴及市場公平如無物。
如今,中央三令五申,「三道紅線」,都房地產行業以雷霆之勢擠泡沫,必須做到「住房不炒」,我們都知道代價不可謂不大。如今市場終於冷卻下來,就更必須回過頭來去仔細檢討過去幾年房地產市場的虛火。究竟是什麼造成如此大泡沫,什麼吹大了虛火?很大程度上就是扭曲的政策所導致的。
比如說,限價「造成」很多本來並不想買房的人參與了搶房的遊戲,導致「房住不炒」的政策不僅沒有落實,反而火上澆油,這種扭曲導致市場預期的混亂嗎。而「搖號」又進一步造成權力尋租。都且不苛責所造成的問題都非常嚴重,而這些所謂調控政策本質上也都是懶政。但凡多思考一步,都能預估到其後續影響。
中國14億人口,毫無疑問,住房問題當然是個大問題,如何處理好,如何實現「住有所居」,都必須要從根源性問題入手研究。貿然就執行一些懶政,勢必只會造成更加深遠的影響,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