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上京.二|林鄭任內未解決市民難題 香港問題癥結何在?
李家超5月8日當選香港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5月28日起程訪京,預計30日接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頒發委任狀。兩地不少民眾期望他能治理好香港,更關心他當選後能否提早通關,發展好粵港澳大灣區。
回歸以來,香港根本問題在政治還是民生,多年來持續引起香港和內地民眾議論。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25年來,香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SARS(沙士)、佔中、反修例風波等多個挑戰,經濟民生「老大難」的深層次問題也未有得到解決,香港政府在治理上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李家超要團結和帶領740萬香港居民,同為香港開新篇,讓香港市民真心朝向政府、香港和國家,政府有必要深入了解香港問題的本質和原因,並探索解決方案。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為何25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都沒能解決香港問題?」
此為「李家超上京」系列專題第二篇。
回顧2017年林鄭月娥在候任行政長官網站啟動時,承諾會全力團結社會,以「關心」、「聆聽」、「行動」與廣大市民同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並致力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建設更美好的香港,為國家及香港服務,不負中央和香港市民所託。
2022年1月,香港民意研究所發表民調顯示,最關心民生問題市民的比率為44%,較半年前持平,而經濟問題上升3個百分點至26%,與政治問題看齊,反映市民認為覺得渴望政府解決民生問題。而被稱為「好打得」的林鄭月娥在政治上沒能令建制和泛民兩個陣營「同行」,也沒能有效解決她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市民最關注的民生問題。
香港問題關鍵在政治還是民生?
有意見指香港問題在政治。港府和建制派方面,他們認為泛民派過去多年在立法會會議上以拉布戰術拖延撥款和審議重要議題,在立法會上製造混亂和「流會」,並以親泛民媒體批評政府,或組織一些大型民間運動例如遊行、罷課等方法讓政府,港府難以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
據香港律師會雜誌《香港律師》訪問,中銀香港總法律顧問、選舉委員會界別簡慧敏議員認為,在完善選舉制度之前,立法會過分強調監察政府的職能,以致被視為拖政府後腿,犧牲了香港的經濟和民生。她說:「立法會制定法律和審批財政預算的關鍵職能,似乎被忽略了,損害了整體香港的利益。」
北京方面一再表示,有「反中亂港」勢力「衝擊憲制秩序,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法治根基,製造社會仇恨」、「妨礙政府施政,拖累經濟民生」、「歪曲民主内涵,阻撓民主進程」,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定性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
泛民派也同意香港問題在政治。有意見認為,香港政府沒有好好推動香港民主發展,沒有落實香港行政長官、香港立法會全面普選;同時,行政長官和議員不是港人「一人一票」選,行政長官和政府民主認受性不足,也難以治理好香港。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基本法起草委員、前立法會議員、資深大律師李柱銘表示,時任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李後在1982年說「只是需要換掉國旗,換掉港督,其他都不變。」李柱銘相信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對香港最為有利,但前路非常艱難,他認為「一國兩制」要成功就需要中央給予香港普選,以及北京不能干預香港內政。
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包致金2018年在「公民實踐論壇——法治對香港的意義及重要性」表示,香港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民主,如不能普選特首、所有立法會議員;但即使沒有民主及經歷多次人大釋法,香港法治仍存在,司法獨立、三權分立、人權依然得到保障,司法制度仍未有影響。他認為香港不能以法治作為窒礙民主發展的理由,必需發展民主,否則一國兩制會受威脅。
包致金認為,政治命令足以窒礙司法獨立,摧毀司法制度,而人大常委會亦應避免釋法,越少釋法越好,釋法只達到短期利益,長遠會為法治帶來傷害。
當法官要在「嚴格準確地依據法例」以外作決定,無論是來自政府政治部門不含糊還是隱晦的指示,都會摧毀司法制度。
「治理」才是問題根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香港最根本問題在民生和經濟,改善民生方能長治久安。
不過,他稱,在之前的英式民主化過程中,香港造就了「弱勢政府」,行政當局非常弱,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民生問題才因此轉化成政治問題,形成惡性循環。他指香港住屋難、產業單一、高收入行業吸納就業少、青年向上流動渠道受阻,單靠市場和既得利益無法解決,需要有效的政府。
在訪問中他表示,香港有很多資源,人均GDP很高,各種治理資源都有,但缺乏有效的治理結構,「香港需要一個有能力、有紀律、能採取實際行動的政府,而不是光說說話、缺乏執行能力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