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上京.一|香港深層次問題待解 22.6萬人住劏房誰失責?

撰文:梁子傑
出版:更新:

李家超5月8日當選香港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5月28日起程訪京,接受中央任命他為第六任行政長官,兩地不少民眾期望他能治理好香港,更關心他當選後能否提早通關,發展好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近日接受官媒《中國日報》和《俠客島》訪問,評論李家超當選對香港的影響,也談及香港問題、大灣區發展等議題。本文結合鄭永年、兩地專家、學者等對香港和大灣區問題的看法,對人們思考香港未來發展提供一種可能的路徑。
此為系列文章第一篇。​​

回歸以來,香港根本問題在政治還是民生,多年來持續引起香港和內地民眾議論。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25年來,香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SARS(沙士)、佔中、反修例風波等多個挑戰,經濟民生「老大難」的深層次問題也未有得到解決,香港政府在治理上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港府近年希望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及「明日大嶼」等長遠發展計劃,增加土地供應,解決房屋問題。不過遠水不救近火,近年香港發生移民潮,香港不少人才資金外流,影響香港人口結構,也代表港人以成本高的「移民」方法,在非制度化政治參與中表達對政府的不信任。

李家超要團結和帶領740萬香港居民,同為香港開新篇,讓香港市民真心朝向政府、香港和國家,政府有必要深入了解香港問題的本質和原因,並探索解決方案。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為何25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都沒能解決香港問題?」

中央關心香港事務是「憲法責任」

中央政府多年來關心香港發展,希望特區政府團結帶領香港各界繼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國家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設立,而《基本法》第十二條、第四十三條也表明香港政府治理香港時,要對香港和中央政府負責。中央關心香港事務,正是憲制責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去年12月20日《「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也提到,「憲法和基本法賦予中央政府建立和發展香港特别行政區民主制度的憲制權力和責任;憲法和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别行政區的憲制基礎,賦予中央對香港特别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既包括中央直接行使的權力,也包括授權香港特别行政區依法實行高度自治以及對特别行政區高度自治的監督權。」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7月1日早上出席第五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為特首林鄭月娥及主要官員監誓。(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而行政長官就職宣誓誓言中,「盡忠職守,遵守法律,廉潔奉公,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服務,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也表明對香港和中央政府負責是行政長官服務香港的必要前提。

以上規定可理解為,如果香港政府沒能依照《基本法》和香港法律行使職權,維護法治,依法保障人權和自由,團結帶領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那麼香港政府不只是對香港市民失責,也是對中央政府失責。

深層次問題待解 韓正:總要開始解決

早在2002年11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港時,已經談及香港經濟問題,指香港面臨的挑戰是多年來「繁榮累積了泡沫」,但香港有「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比較高效率的公務員,還有優秀企管人才,與世界有廣泛聯繫,他認為「香港的事可以靠香港自己解決」。

朱鎔基20年前表示對香港未來寄予厚望:

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總是以有香港而自豪,我就不相信香港搞不好。如果香港搞不好,不單你們有責任,我們也有責任,香港回歸祖國,在我們的手裏搞壞了,那我們豈不成了民族罪人?不會的。
朱鎔基2002年訪港時講話

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經指出香港有「深層次矛盾」。溫家寶2010年在全國人大閉幕後的記者會中警告,香港正面臨五個深層次矛盾:如何發揮已有的優勢,繼續保持和發展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地位;如何結合香港的特點發展優勢產業;如何利用香港毗鄰內地的優勢,加強香港與珠三角的聯繫;如何讓香港人民包容共濟、凝聚共識、團結一致,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如何改善民生;如何發展教育。

溫家寶曾指出香港有「深層次矛盾」。(Getty Images)

溫家寶於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提及,香港要有一個長遠的、科學的發展規劃;要重視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要努力改善民生。2011年溫家寶也要求香港,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特別要求港府和時任特首曾蔭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著力改善民生;抓緊謀畫未來發展,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打下基礎。

中央政府近年也非常關注香港住屋問題。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韓正曾在去年表示,香港住屋問題有香港的歷史和發展過程,解決這個問題難度是很大,但是總要有解決開始的時候,如果一直沒有形成共識、也沒有辦法,最後損害是全港的利益。言論反映中央非常關注香港住屋問題,也希望香港政府能夠好好改善住房問題。

港府失政、施政不彰 香港仍有22.6萬人住劏房

香港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提到「房屋、醫療、福利服務等民生事務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報告指,「在眾多民生議題中,房屋問題是最嚴峻、最棘手、最複雜的,但同時卻是市民最期望現屆政府能以創新思維,大刀闊斧可解決的問題。今日房屋供不應求、樓價飆升、既有外圍的因素,也有種種內部成因。本屆政府有決心並會盡最大努力去扭轉這局面。」

疫情下,香港貧富差距擴大,籠屋居民收入大減為生活掙扎,又無法與內地親友團聚,內心孤獨感倍增。(Getty Images)

政府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也提到,「醫療是市民僅次於房屋最關注的民生議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去年曾經發文表示,香港公認的深層次問題主要包括:市民住屋困難、室內空間狹小;人口老化嚴重、市民退休生活得不到保障;工人收入偏低、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去(2021)年據「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調查,香港有10萬個劏房逾22.6萬人居住,反映香港房屋依然是供不應求,一些基層市民只能在劏房等待上公屋。公屋難求,截至2021年底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延長至6.1年。新一期居屋上月下旬截止申請,房屋委員會合共收到約25.1萬份表格,平均約28人爭一伙,被指「難過中六合彩」。

而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今年公布新一份全球城市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連續十二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榜首,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3.2倍,即相當於不吃不喝23.2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

林鄭月娥曾經承諾「有決心並會盡最大努力去扭轉這局面」,該承諾也隨她離開政府變成歷史。住是香港市民生活的基本要素,如果住得不舒服,不能安居樂業,香港政府的願景和政策也不會得到香港市民的支持和相信。

林鄭月娥曾赴九龍樂善堂營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探訪。(政府新聞處圖片)

醫療方面,在2015年《醫院管理局檢討督導委員會報告》探討醫管局面對的主要挑戰,分別是人口老化、持續上升的醫療成本、人手短缺、輪候時間長、市民對醫管局擔當公營醫療服務提供者的高期望。

在第五輪疫情、Omicron變種新冠肺炎病毒迅速蔓延時,香港醫護人員的壓力大,有市民無法就醫,病人要放在醫院外,急症室病人與屍體共處,殮房裏屍體要堆在一起,反映政府在疫情發生以來都沒有很好著力避免發生重大風險或危機能力和努力,令公營醫療系統瀕臨「爆煲」。

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所發表的《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在64個經濟體系中排名48,顯示香港的貧富懸殊在64個經濟體系中,仍是處於最高的三分一之中。可見,香港收入不均之嚴重,是不爭的事實,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公共資源分配的調停者、社會資源再分配的管理者,在貧富懸殊問題和化解香港市民的矛盾、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上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