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生」上海淪陷 「滬吹」破產?
3月14日,31省市區新增3,602例確診病例,其中境內3,507例。
在新一輪疫情的衝擊下,不管是曾經的落後分子如東北,還是被捧上「神壇」的上海、深圳等國際化大都市,都紛紛「中招」。
「由於發生突然,啟動晚,病毒快,目前仍處於與病毒的並跑階段,感到非常吃力。」
「精神導師」張文宏3月14日深夜在博文中坦承上海的應對非常吃力,這陡然讓不少人又緊張起來。
據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上周五舉行視頻會議,高層言辭激烈地批評吉林某大學和東部某直轄市「精準防控」、創新防控政策「自以為是」,必須嚴守「動態清零」決不放鬆。
在此背景下,上海也不得不重新收起它引起自豪的「精準防控」,宣佈從3月14日暫停全市客運站運營。
然而,這也引發了中國輿論場對「滬吹」的圍剿戰。
人們猶記得,2021年10月31日微信公眾號「天下說法」發布的那篇文章《為何出京後回不了北京,陷入死循環》。該文講述作者一個助理10月27日從北京出差去山西,預計次日返京,不料「就這麼踏上了流浪之路」,「買了高鐵票卻進不了高鐵站」,「市民熱線12345、社區、12306以及能求助的電話,都打了無數遍,還是不行」,「最近沒去過中高風險地區,打過疫苗,核酸陰性,行程碼綠色,卻回不了北京」。
人們也記得,2021年12月份,一千多萬人口的西部重鎮西安因為疫情封城,市民生活大亂,甚至出現病患遭醫院拒診而貽誤就診時間而死亡的事件,西安市政府防控措施遭全民抨擊。
而相較之下,上海「從不搞全員核酸」,即使10月31日晚根據一份協查通報要對迪士尼三萬多遊客進行核酸檢測,也能夠組織得有條不紊,讓人們記住那晚最美的煙火;而其利用技術手段精準鎖定封控區域,甚至具體到一家位於靜安區靜安寺街道愚園路228號、面積僅20多平的奶茶店,更是引來無數「向上海學習、抄作業」的呼聲。
《幸好我們還有上海!我一個外地人,是怎麼變成「滬吹」的》一文說,「作為一個户口在外地,以及我的籍貫地曾經有過疫情的人,我深深地感激上海。因為它從來不曾因為疫情,而干擾、強制、脅迫我做過任何一件方便於他們管理的事情」。
「上海所呈現出來的人文關懷、城市管理、社會心理、市民自律、商業文明,已經清晰地展現給我們,這個城市正在向世界超一流的方向邁進。」
然而,不過才兩三個月的時間,風向驟變。當時的「滬吹」成為此刻的箭靶,「上海不是很牛嗎?這次不是也淪陷了嗎?」「滬吹和精準防控的牛皮吹破了……」
洶湧的浪潮變成了「黑上海」,甚至有聲音指這是某些「差等生」的有意抹黑和攻擊,是想借機翻盤,從「黑張文宏」到炒作上海醫院互毆事件都是這樣的套路。
自然,今天指責上海的言論當然不應該被視為一場蓄謀的反攻——上海這次本身就有「漏洞」,這是任何人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當然指責也就到此為止吧。
其實,看看數據,上海防控究竟做得如何。面對這輪遍及27省市區的疫情反彈,上海本土病例有限,且多為已經採取防控措施後的無症狀感染者轉診病例,這是宣告「精準防控」經驗破產,還是反證了它的成功?不妨細細琢磨。
病毒入侵,抗生素最是立竿見影,廣譜滅殺當然有效,但是其副作用不小,因為不夠精準,必然傷及健康細胞。道理誰都懂,不需要解釋。
當然,也很同意一句話:百年前,上海是東方小巴黎,對標的是世界級城市管理水平,如果有一天,它不再被拿來與這些城市進行比較,轉而與內地城市進行比較了,而且它不僅比較還為那些人文管理之類的優勢而沾沾自喜、自命不凡,那只能說明上海沉淪了!
歸根結底,現在不是什麼模式之爭的時候,更加不是藉以互相嘲諷、挖苦的時候。
經濟與防疫本身就是高難度的平衡,任何致力於實現二者效益最大化的方式都應該得到肯定。我們不能一方面鼓勵創新防控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求它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