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機械人跳扭秧歌震驚網民 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發?

春晚機械人跳扭秧歌震驚網民 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發?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本文轉載自浙江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

機械人不斷變換隊形、舞動身體,除了會多角度旋轉手絹,將手絹丟出後還能接住。(影片截圖)
機械人不斷變換隊形、舞動身體,除了會多角度旋轉手絹,將手絹丟出後還能接住。(影片截圖)
機械人不斷變換隊形、舞動身體,除了會多角度旋轉手絹,將手絹丟出後還能接住。(影片截圖)
機械人不斷變換隊形、舞動身體,除了會多角度旋轉手絹,將手絹丟出後還能接住。(影片截圖)
機械人不斷變換隊形、舞動身體,除了會多角度旋轉手絹,將手絹丟出後還能接住。(影片截圖)
+20

蛇年春晚上,穿著花棉襖、轉著花手絹扭秧歌的機械人看呆了觀眾。去掉了皮膚之後的人形機械人,濃濃的機械感與柔美的舞蹈形成了鮮明對比,有網友將其稱之為「賽博秧歌」。

讓機械人跳舞是不是大材小用?從國產機械人的發展之路中,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發?

登上蛇年春晚的機械人名叫「福兮」,諧音「伏羲」,和去年出圈的泰山機器狗「挑山工」屬於同一家公司出品,來自杭州宇樹科技。從公開的視頻可以看到,這些機器狗可以輕而易舉地翻山越嶺、負重載人甚至倒立、比心。

機械人扭秧歌看著簡單,其實每一個動作的背後,都有著很高的技術含量。據介紹,這些機械人身上裝備了高精度3D激光SLAM自主定位和導航、多智能體協同規劃、先進組網方案以及全身AI運動控制。

比如,「聽懂」音樂。這款機械人身上有360°全景深度感知技術,前後左右的環境一目了然,在算法的加持之下,他們能跟上音樂的節奏,跟隨著音樂節拍走、跳、扭動,仿佛能「聽懂」音樂。整套動作下來,讓觀眾感覺很絲滑。

比如,轉手絹。節目播出後,許多人對機械人能如此靈動地轉手絹感到不可思議,覺得是不是在上面安裝了繩子。據宇樹科技介紹,這是因為機械人腕部電機安裝的創新拋放線機構,而不是用繩子牽引。正是這個讓外行人看不懂的名詞,讓機械人轉手絹與專業演員相比不相上下。

比如,整齊劃一的動作。這麼多機械人在舞台上,如何保證每一個動作都做到整齊劃一?這得益於一整套同步控制系統,通過高精度的傳感器和實時通信技術,在同一時間將指令傳輸給每一台機械人。

除了跳舞、搬運等功能外,國產機械人已經在電力巡檢、應急救援等場景中發揮作用,此前的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牛年春晚上都有過它們的身影。據相關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的機械人產品中有大約五成會走出國門。

在人工智能領域,據統計,截至2024年6月,中國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在低空經濟、量子傳感、零磁醫療裝備等前沿領域,中國科技新銳們正在持續探索嶄新的天地。數據顯示,2023年「新三樣」出口就已經突破萬億元大關。高新技術商品出口成為拉動出口的重要推動力。

機械人結構介紹。(杭州宇樹科技)

近來,從DeepSeek震驚世界、《黑神話:悟空》走紅國外到機械人「絕影X30」出海,再到可以跋山涉水、跳舞比心的機械人,中國科技產品為啥能頻頻「圈粉」海外?筆者認為離不開三個轉變。

從「學習者」到「開拓者」。改革開放以後,「模仿」和「追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國在諸多技術領域的「標籤」,出海主要依靠貼牌代工、「三來一補」等模式,也面臨過「8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的尷尬。但如今,在不少前沿科技領域,我們不僅跟上了時代步伐,還能和矽谷公司「掰手腕」。2024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為475.6萬件,其中專利權人為企業的佔比超過七成。諸如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成功上線、國內首台1.2萬米深智鑽機交付、全球首款量產無輻式超級氫能摩托車亮相等捷報頻傳,中國用實際行動刷新著科技創新的「成績單」,也因此對全球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性價比」到「質價比」。曾經的不少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以「性價比」著稱,將「物美價廉」玩得出神入化。如今,「低價製造」升級為「高精尖」的技術路線,但依舊保有價格優勢。

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這是因為從研發初期開始,就會將每一顆釘子的成本都考慮進去。姑且不論那些「第一」「唯一」,在科技水準差不多的情況下,價格更實惠、品質更上乘、服務更優質的產品,如何能不俏?

從「獨木舟」到「大航海」。專注於高科技和產品力的「錨」,中國企業的科技觸角正在全面開花,得以在海外市場「群像崛起」。騎著E-bike、在TikTok上刷短視頻、用moomoo交易股票期權等成為不少海外用戶的日常生活習慣,雲計算基礎設施、AI大模型等正帶領中國科技深入全球各地數智化轉型的方方面面。還有一些中國研發的機械人產品、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會面向行業開源開放,給其他科技企業、科研機構等「再創造」打下了基礎、帶來了優勢,自己也可以得到更大規模的訓練數據集,有利於實現互助共贏。可以預見,未來將會迎來一個跨界融合、全方位爆發的全球科技新時代。

在後台彩排的機械人。(杭州宇樹科技)

科技新銳揚帆海外,歸根結底是因為科技創新能力日漸強大,中國智造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然而,大熱背後更需要冷思考。當越來越多的讚譽和期待湧來時,我們仍應保持清醒的認知,雖然在一些前沿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在不少關鍵領域我們和世界頂尖水平仍舊存在差距,在產業化方面也面臨著一些國家越築越高的「小院高牆」。

《之江新語》中有這樣一段話:這好比爬山越嶺,上了一定的高度就過了一個坎,然後又要面對另一個高度,過更高的坎。科技創新不也是如此「一山放出一山攔」的過程嗎?想要繼續攀登高峰、推動中國科技產品出海,我們更需要學會些什麼?

後發也可制人。誠然,在科技發展的一些領域,我們還處於後發者的地位,如何跨越這種差距?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認為,真正的差距不是一年或兩年,而在於原創還是模仿。

「凡牆皆是門」,要打開高牆上隱藏的門,創新就是這把鑰匙。先發者固然有優勢,但如果後發者能在創新上下功夫,敢於做別人不願做、不敢做的事,才有可能做成別人做不了的事,或許就能發現一條新路,實現「後發制人」。

突破需要耐心。每一次科技領域的創新和突破,看上去仿佛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實際上背後是無數個夜晚的沉澱,以及無數次失敗的經驗積累。突破需要耐心。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核,加大科學研究的投入,以科技創新真正提升生產力,從長遠來看,終將培育出更多在世界市場具有競爭力的未來產業。

在淘寶上,宇樹科技H1-S-ZL售價為499800元人民幣,支持花唄分期。(上觀新聞)

處於風口的科技當然值得追捧,默默深耕於創新的人們也值得讚揚。如《黑神話:悟空》的「取經之路」走過了六年,才到達靈山腳下。

「長跑搭檔」不可缺席。科技與產業的融合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從原理創新到實現市場化的各個階段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尤其是我國的中小企業,它們獨立研發的有效發明專利佔比超過七成,但在專利創新和產業化方面仍面臨缺乏資金、場地和專業人才等困難。因此,更需要耐心資本、政府服務等「長跑搭檔」做好服務與支持,從而更好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有機融合。

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政府部門要通過完善體制機制來給予更多發展機會、更寬成長通道等,增強企業發展的信心。像浙江接連推出優先落戶、優惠購房、保障子女入學等一批人才政策,還發佈了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比如探索項目、經費、團隊、編制等跟隨人才流動,等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如DeepSeek中文名「深度求索」所描述的,科技行業的創新在更深度的探索之下,必將迎來滿園春色。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