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文革險淪「牛鬼蛇神」 堅持科研終成就「一代國士」
袁隆平生於1930年,1953年畢業於重慶的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初任教師不久後,袁隆平開始做研究。
1960年內地大饑荒深深刺激了他,讓他體會到「民以食為天」和糧食的重要性。據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袁隆平口述自傳》描述,袁隆平回憶稱:「在1960年前後,我們國家有三年自然災害加上人禍,鬧大饑荒。當時吃不飽飯,那真難受啊,也有餓死了人的!我至少親眼看見五個人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真的是路有餓殍!」袁隆平說:「這時就更下了決心,一定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從這一年開始,他轉向研究水稻,立志做出一番事業。1966年文革爆發,整個內地前所未有地突出政治掛帥,科學研究普遍被踐踏,自稱對政治不感興趣、只想搞農業科研的袁隆平一度被衝擊,遭受批鬥,被列為「牛鬼蛇神」的候選人。但即使如此,他依然頑強地堅持研究。
非個個為了救袁隆平於水火
所幸的是,1966年,袁隆平趕在文革爆發前夕發表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獲國家科委認可和支持,給了他繼續研究的空間。
關於這段歷史,內地著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撰文寫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九局的熊衍衡讀到袁隆平的論文後,推薦給了九局局長趙石英,趙認為很重要,並進而得到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的支援。
1966年5月,國家科委給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發函,要他們支持袁隆平的工作。而工作組在進一步處理袁隆平並查看他的檔案時,發現了這份函件,工作組組長決定停止批鬥袁隆平,轉而支援他的科研工作。這些人並非個個為了救袁隆平於水火,初衷皆是認真工作。但是,在昏亂的環境中能夠保有認真的態度,不僅是責任心和使命感使然,也是人性的光輝在發揮作用……沒有這些人和當時的湖南省委領導華國鋒等人的支持,一般人實難以頂住當時詭異的政治壓力。」
這是那個極左時代的一個幸運,但因為整個內地還深受文革衝擊,袁隆平的研究只能在艱難中進行。憑藉異於常人的專注、持久的付出和自身天賦,到了文革後期,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大獲成功。1981年,即內地改革開放初期,袁隆平就已憑藉水稻研究,獲得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悼念熱潮揭示樸素道理
上一次能夠引發舉國同悲的人物,當屬一年多前染疫逝世的武漢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
與袁隆平的國士形象不同,李文亮醫生本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普通人,如果沒有來勢洶洶的疫情,他或許就會平穩度過一生。在當時疫情襲擊武漢的危機關頭,他基於良心挺身而出,成為「吹哨人」,一度還被當地警方訓誡,遭受不公對待,最終不幸染疫離世。
他的遭遇純粹是一場悲劇,他的逝世所引發的普天同悲,更多表達的是整個國家身處危機之際,人們對於為眾人抱薪者凍斃於風雪的悲痛和憤慨,是一種基於自身和國家境遇的投射。他和袁隆平院士都屬於廣受推崇的符號性人物,都獲得空前的認可,引發非常罕見的悼念熱潮,但兩人情況還是有所不同。
上文刊登於第26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31日)《悼念「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對國士的推崇乃亙古不變》。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