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芯」求援台灣 台積電再次「大發神威」?

撰文:黃雅慧
出版:更新:

近期,因為全球鬧車用晶片荒,美日德政府為了拯救國內汽車產業,紛紛向台灣求援。比如,今年1月,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向台灣經濟部喊話,美國隨後也向台灣求助,希望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晶片製造商能夠增加車用晶片的供應量。一時間,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2020年9月,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的報告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在全球地位愈益吃重,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業產值將按年增長3.3%,台灣增幅更大,達16.7%,總產值將高達三萬億元新台幣(約1,075億美元)以上,僅次於美國。其中,台積電更貢獻高達54%的市佔率,讓第二名的韓國三星集團(17%)看不到車尾燈。

今年1月,台積電市市值升至約5803億美元,超越「股神」巴菲特的巴邵。(路透社)

今年1月,台積電在萬眾矚目下,從原本位居全球23名、市值約3,000億美元,一下子躍升至全球第9名、市值達約5,803億美元,超越了「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旗艦投資公司、市值約5,500億美元的巴郡(Berkshire Hathaway)。

全球車用晶片短缺

有了以台積電為首的重磅晶片製造商籌碼在手,政績乏善可陳的蔡英文政府自然不會錯過這絕好的「大內宣」機會。民間智庫也紛紛獻策,建議以晶片產能向德國換取台灣欠缺的新冠肺炎疫苗,網絡輿論沸騰,認為晶片可以成為台灣對外談判的籌碼。

對於國外的請求,蔡英文政府也行禮如儀,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第一時間召集包括台積電、聯電在內的台灣半導體業者,希望能協調出生產線,以滿足國外車用晶片需求。但台灣晶片業者產能早已滿載,要再挪出或擴增生產線有難度,何況這會影響到其他客戶的訂單,在多重為難下,業者只好在不讓政府失面子下,允諾盡量配合。

台灣政府召集包括台積電、聯電在內的台灣半導體業者,希望能協調出生產線,以滿足國外車用晶片需求。(路透社)

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龍頭,美國也積極拉攏台灣晶片業者。像是2月份舉辦的「台美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前景座談會」,會中提到台美之間在電子、科技等方面將深刻合作;此外,據《華爾街日報》2月28日報道,拜登政府擬與台灣等盟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合組聯盟,以反制中國在科技方面的野心。

被動站上世界舞台

美國在拉攏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同時,也警覺到過度依賴台灣半導體生產是很危險的事。彭博社1月刊文指出,台灣在全球晶片供應鏈有「巨大戰略價值」,假如台海發生衝突,會連帶使在台晶片廠受到損傷,因此,依賴台灣生產半導體是很危險的。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台積電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回顧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台積電在發展過程與產業定位兩個層面都較為被動。首先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美日博弈,美國為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台灣承接了晶圓代工的位置,因此有了台積電的誕生;這次則是因為中美博弈下,兩強在科技上激烈競爭,晶圓製造領域又成了必爭之地。

事實上,歐美日並非沒有能力製造晶片,只是在市場要素配置下,各國選擇了最有利的分工體系和供應鏈安排。但這樣的安排在近幾年似乎出了問題。

上文節錄自第255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8日)《各國「缺芯」下求援 台晶片業者是喜是憂?》。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別讓猜忌毀了「一國兩制」 香港需成另一個「香港」

香港房策怪談—置業未必可安居樂業

從新冠疫苗冷鏈運輸談起 香港物流業如何邁向高增值?

兩會觀察:重訂GDP目標展現信心 北京規劃後疫情時代經濟路線圖

十年開放,五年民主 別讓緬甸再失去時光

來自兒童的拷問 香港從政者的使命感何在?

三階段競爭20年 美中5G科技戰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