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從「煞停」到「重啟」 內地民眾的疫情生活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自去年年底湖北省武漢市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一年的時間裏,人們的生活因疫情而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荊棘與挑戰。生活習慣、出行方式、社交方法、工作模式等方面,無不隨着疫情的發展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疫情對一般人生活的影響絕非幾篇文章可以道盡,但本文將為您盡力回顧在過去一年中,內地普通民眾生活中的幾個不同側面。
本文為系列報道第三篇,也是回顧新冠肺炎內地疫情系列第三篇。

2019年12月8日,武漢市發現第一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然而,相關信息卻並未立即引起當局重視,內地媒體亦僅有簡略報導,而武漢市衛健委在疫情初期更一度通報稱,個案數量一度出現下降趨勢,並指「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該病可防可控」。

從「迎接新年」到「迎接疫情」

1月18日,武漢江岸區的百步亭社區舉辦「萬家宴」準備迎接新年。(新華社)

在此情況之下,無論湖北武漢還是內地其他省市的一般國民,對於疫情到來,都沒有心理準備。2020年1月18日,武漢江岸區的百步亭社區還大張旗鼓地舉辦了「萬家宴」準備迎接新年,四萬多家庭參加了活動。港媒1月亦曾前往廣東進行採訪,幾位到訪廣州花市的大叔大媽仍沉浸在迎接新年的興奮之中,接受採訪時談及新型病毒更表示「唔驚,有政府唔驚」。

但就在人們歡天喜地準備迎接新年的時候,疫情實際上已經發展到了相當規模:國家疾控中心研究顯示,1月20日,內地實際上至少有6,174宗新冠肺炎患者發病(註:這是回顧性病例,他們的發病時間在1月20日之前,後被確診)。

1月20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的重要指示,鍾南山院士表示疫情出現「人傳人」和醫務人員感染情況。隨後,內地各大媒體亦開始對於疫情進行大規模深入報道。原本處在喜樂祥和氣氛之中的民眾,突然發現自己正面臨「滔天巨浪」。

生活新習慣:口罩、搶購、居家

全國民眾迅速行動起來,幾乎一夜之間,人們紛紛尋找口罩,而在疫情爆發地武漢,當局更於1月22日便下達了必須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的要求——疫情爆發前,極少佩戴口罩的人們,在生活中做出了第一個重大的改變。

與此同時,大量民眾開始從武漢「逃離」,前往其他省市,甚至還有部分民眾飛往日本、美國等外國「避難」。而「逃離」武漢的市民在其他省市,實際上也成了重點「盯防」對象,而部分流落外省的武漢人、湖北人遭到歧視性待遇,例如難以找到住處,店家不願接待等。但同樣的,亦有熱情的外省人向他們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安頓下來。

為了控制疫情,1月23日,武漢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封城」措施:當日上午10時起武漢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停運,並要求市民若無特殊原因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等離漢通道也暫時關閉。世衛組織稱,這樣封鎖一座1,100萬人口的大城市,在公共衛生史上「前所未有」。

封城後的武漢,昔日人潮湧動的江漢路步行街、熙熙攘攘的黃鶴樓都開始變得冷清,市民們紛紛湧入藥房和超市,緊急採購生活物資和防護用品。然而藥房的酒精迅速斷貨,口罩亦「一罩難求」,感冒藥物同樣被調高價格。超市中搶購的人也是人手幾包即食麵,有市民稱「現在不能管價格貴不貴,能搶到吃的不挨餓就不錯了」。不僅僅是武漢,湖北其他城市,甚至內地所有省份在相繼出現首宗確診後,都出現了囤貨潮、口罩及防護用品短缺等現象。

生活悲喜劇:艱難求生,守望相助

疫情給人們的生活中帶來了短缺、恐懼與緊張,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與不便:民眾無法出門工作、上學、出遊,而湖北各地居民日常外出購物時間和範圍都被嚴格限制;此外,因為疫情爆發,醫療資源緊張,許多患有其他病症的國民的治療亦受到影響。

在武漢、湖北、乃至全國,此後幾個月內,一幕幕悲喜劇也就此上演:武漢漢陽一名女子在家中陽台用臉盆「敲鑼救母」,為重症母親哭求一張醫院床位;55歲的湖北電影製片廠導演常凱一家四口因新冠肺炎相繼去世,常凱遺書感慨「床位難覓」;湖北一位母親在省界向執法人員哭求,放她送患癌的女兒前往江西九江醫院求醫;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深入疫區為市民送醫送藥,無私無畏「為武漢拼命」。

疫情重壓之下,市民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而疫情嚴重的湖北尤甚。為了舒緩壓力,武漢市有社區居民在居家期間,集體打開陽台窗戶,高唱國歌及《我和我的祖國》,並高聲吶喊「武漢加油」為彼此加油打氣。這一幕被人用手機拍下並上傳至社交媒體,無數人看後感動落淚。

+3

雖然有專家表示,此類活動可能增加市民感染風險,但無數素不相識的市民,面對感染死亡的風險,面對日復一日的壓力,不約而同打開窗戶,齊聲歌唱,又何嘗不是一種「守望相助」「互助抗疫」呢?

當然,「苦捱」也並非疫情初期市民生活的全部。湖北乃至全國,居家避疫的民眾在幾個月的時間裡,也都找到許多不同的充實生活的方式:從字畫、遊戲到健身。有人為醫護創作畫作,有人身居方倉醫院不忘閱讀名著,還有市民在疫情期間神奇減肥75公斤。市民「苦中作樂」,在艱難中自我創造意義,為看似悲傷的生活圖景添加了一點亮色。

漫長的假期:工作暫停,收入減少

由於春節假期過後,內地疫情仍處高發時期,為了響應政府的規定,內地原本7天的春節法假被屢次延長,而不少企業在此期間推出了「在家工作」的新政,遠程辦公的興起還帶動了不少「辦公APP」的使用。

但是,很多行業還是只能繼續停工。面對「漫長」的假期,個人經濟收入成為了一大難題。一部分民眾因未有如期復工,而無法按時還網貸、房貸、車貸等,尤其是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每天面對房貸和車貸的民眾的生活成本和生活品質顯著大幅下滑。舉例來講,有月光族幾天不工作就難以撐下去,停工過程中還完貸款後,賬戶餘額所剩無幾。

而疫情的爆發除了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個人經濟,更是影響到了多個行業。以養殖業為例,因為病毒最初在華南海鮮市場被發現,使得許多屠宰場及活禽交易市場關閉。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確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制度。因此,野生動物養殖業在中央立法以後可謂「一夜返貧」。許多從事養殖業人士被迫轉行,例如在微博人氣頗高的網紅「華農兄弟」,曾以養殖竹鼠出名,而如今也無奈放棄了投入巨大心血的舊業。

疫情受控之後:地方疫情與進口冷鏈的新挑戰

+1

隨着「封城」、全民檢測等措施的有效進展、健康碼的推出,內地疾控部門在各環節的努力和後期抗疫取得成效,疫情整體呈基本受控趨勢。而最具標誌性意義的,莫過於武漢宣布:4月8日零時起,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時隔76天後重新打開了關閉的城門。

但人們的生活卻不會就此直接「回到過去」:新冠疫情已經在全球爆發,中國疫情受控的同時其他國家情況卻在不斷惡化,曾經大力支援中國抗疫的海外華人、中國留學生群體,如今反倒置身疫區;國民生活雖然重啟,但無論是工作、讀書還是旅行,都不可能立即恢復。而最關鍵的,是人們依然需要面對病毒給自己生活帶來的「不確定性」。

如近期多地發現有進口冷鏈食品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進口物資被病毒污染範圍亦從冷鏈食品擴展到集裝箱,成為跨境遠距離運輸攜帶新冠病毒的載體。為了防止「物傳人」病毒傳播,內地多地也開發了冷鏈系統智能監管,譬如,大連市冷鏈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的上線運行、中核集團將聯合多間研究院和公司共同開展研究,利用輻照技術消殺冷鏈食品中的新冠病毒等,這些措施確實有效減少了人們的生活受進口冷鏈食品的「衝擊」帶來的影響。但是中外貿易規模巨大,此類風險終究難以根除。

實際上,在疫情受控的中國,部分地區也仍有爆發零星本土個案:4月的黑龍江綏芬河、5月的吉林舒蘭、6月份北京新發地市場、7月新疆烏魯木齊與遼寧大連等、10月的山東青島及新疆喀什再次出現本土病例,11月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及內蒙古滿洲里,以及12月四川成都…

+4

當局在上述地區出現本土個案之後,都即時進行排查,控制住疫情擴散。但不可否認,個人的生活,仍會就此被打亂。譬如近期成都疫情小規模反彈,就有成都前往外地出差人士,突然之間發現不僅自己無法工作,還要被隔離14天——個人對於此類情況,實際上完全無法預料。

如今多種疫苗即將全面上市,相信人們的生命安全此後會有更多保障。但全球範圍內實現全面接種,顯然仍需要較長時間。另一方面,關於新冠病毒本身,科學上仍有種種未解之處,即使有了疫苗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甚至更進一步說,新冠疫情是否又提示我們,在科學昌明的今日,依然存在種種不可測的風險?

過去一年中,無數中國人在短時間內由平安喜樂跌入惶恐交集,再經由忍耐、風險與犧牲,生活始得恢復正常。相信每個人對於生活,都有了不一樣的認識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