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建交日籲抵制「脅迫外交」 杜魯多決意對華「攤牌」?
加拿大與中國於1970年10月13日建交,該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於當地時間周二(13日)趁兩國正好建交50周年之際,表示「脅迫外交」(coercive diplomacy)對中國自身、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都是適得其反的。
有謂在適當的場合做適當的事,就兩國建交的半百紀念而言,大體都會講述回顧過去情誼、展望未來發展的說話,可以視之為沉悶得客套,但所謂沉悶與客套正正代表兩國關係平穩行進當中,毋須弦外之音或預告變故,更不需要藉此習慣上的喜慶場合來刻意示好或表達不滿。
「2020年的中國已不是2016年的中國」
由是觀之,杜魯多決定在理應相敬如賓的日子,以一國政府首腦的身份抨擊中國,內容不只涉及直接與兩國相關的糾紛,兼且還要觸及中方眼中的內政「紅線」議題,不得不說渥太華似乎已有心理準備,與北京的關係會長期緊張,並且為此付出代價。
單講近月外交表態,這不是加方高層第一次於言辭上「有意挑明」。就在9月底,加拿大外長商鵬飛(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在接受訪問其間,提起中加自貿協定談判已停擺一年,繼而講出一句足夠當新聞標題的斷言:「2020年的中國已不是2016年的中國。」
兩國協商實際上沒進展,對外可以說尚在緊密磋商中,誠實些也可以簡單直接講沒進展,但刻意點明原因之餘,這原因還要牽涉到整體互信的地步,實在是說話語氣甚重並且沒留下甚麼餘地。
孟晚舟案引發骨牌效應?
於放風表態背後,驟眼看中加關係好像只有孟晚舟案單一事件作祟,但實情卻似乎複雜得多;首先是案件本身牽連出司法戰,中方被指以間諜罪為由,拘捕留兩名在華加拿大人至今,兩國就此相持不下;其次是渥太華不落言荃地引導和暗示,致使加拿大電訊商均棄用華為,靜靜地封殺;其三,就香港推行國安法一事,加拿大中止對港引渡條例以示反對。
點擊圖輯了解孟晚舟被捕風波
另一方面,確實中方「限加令」仍然生效,但現時已收窄至封殺芥花籽產品,而中方外交官雖重申加方必須釋放孟晚舟,但對渥太華的定性已止於為「被利用的幫兇」,留下一絲一時失策不知者不罪的空間。
加拿大作為主權國家,可以對中方主導局面的姿態有自己的看法,不過從杜魯多講話可知,加方連凍結爭議的意願似乎也欠奉,由抨擊北京的對港對疆政策,帶出渥太華的對華方針:一是加拿大希望保持對華貿易往來,但不會對中國的人權問題視而不見,二是致力與盟國合作,從而確保中國的「脅迫外交」不會得逞而成為典範。
不分割處理也不凍結爭議範圍
這些說話是否熟口熟面呢?沒錯,美國也是同一類口徑,更常出於國務卿蓬佩奧之口。
同樣道理,要處理分歧有許多方法,加方的選擇是不去將單一事件分割處理,亦不尋求凍結爭議範圍,更藉著該單一事件借題發揮,上升至評斷兩國關係定位的層次。聽其言觀其行,加國高層已經有言在先,至於要怎樣就中國人權問題表達意見,又怎樣加強聯盟合作以反制北京,而表態是否就流於表態,就有待時間驗證了。
對於北京而言,中美角力下外交戰顯得尤為重要,既關乎外部國際形勢張弛,亦繫關國內經濟「雙循環」規劃成敗,就效法故智來說,終歸要有一條分清是敵是友的界線,到處惹火頭故然行不通,處處討好亦不見得就能奏效,最重要還是以實際言行為依據,假如對方行動上處處封殺追擊,言辭上天天呼籲糾眾圍堵,連一個旁觀者都不願做,那其取態都已經無容置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