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繞道升級」對台關係:有先例也有空間?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10月1日,時值兩岸關係緊張之際,前丹麥首相、前北約(NATO)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在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網站撰文,題為《歐洲需要「一個中國」新政策》,內文指中國大陸已不在乎外界批評,毫不掩飾對全球的野心,所以歐盟國家應強化對台灣的關係以作反制,包括重啟與台灣的雙邊投資協定(BIA)。
拉斯穆森又強調,現時正是適當時機,容讓歐洲與台灣等印太民主地區在透明度、法治等價值基礎上合作。

重新表述「一個中國」政策?

拉斯穆森的身份特殊,他不只是一個歐洲國家的前政府首腦,也是獲美國信任的北約前秘書長,其文章內容之「激進」遠超一般的「挺台」宣言,所以難言這位退下火線的政治人物能代表多少歐盟輿情。

迄今為止,由個別國家機關到歐洲議會,歐盟整體仍是止於言辭抗議這一層次,就連重啟歐台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這一小步,也要停留在吹風放消息的階段,足見歐方在兩岸議題還是非常謹慎,不去貿然做出挑動敵對狀態的行為。

前北約(NATO)秘書長拉斯穆森。(資料圖片)

無論是歐盟官方,抑或是拉斯穆森,都強調要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分別就在於拉斯穆森認為,在此政策大旗之下,大陸不應完全「內政化」兩岸議題,扼殺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而歐方對台交往亦不應受北京規範,換言之他希望歐方可以從中方手上爭奪「一個中國」的詮釋權:歐洲尊重大陸的主權主張,但同時不接受第三方介入歐台交流。

美國模式與新加坡模式

爭奪「一個中國」詮釋權這回事確有先例可循,但情況較為特殊,先是美國自與北京建交之始,就表明是「認知」一個中國政策,而非「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更不用說華府以《台灣關係法》這條國內法,「合法化」其對台售武,官方理由是務求台灣能抵禦大陸進攻,促使以和平方法解決「一個中國」的統獨問題。不過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長臂管轄」其來有自,由27個國家組織的歐盟不見得能夠或願意走到這一步。

另一個例子就更特殊,其成功之道並非強勢爭奪,靠的反而是北京默許。新加坡多年來在兩岸左右逢源,自1970年代起派軍赴台參與年度演習,如此舉動卻從未遭受北京公然責難,該國更一度於1990年代成為兩岸秘密談判的地點之一,而2015年國共領袖「習馬會」亦取址於當地。

然而當北京不滿新加坡就南海爭議的表態,默許又是隨時可以撤回的,2016年就發生赴台新加坡裝甲車在香港被扣押一事,鬧了一場小小的外交風波,此後新方就再未有過對華「失言」了。

圖為9月3日,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Milos Vystrcil)訪問台灣,與總統蔡英文會面。(Reuters)

歐盟如果要改變對台交往,不外乎三種辦法,一是強勢如美國致使北京謀定而後動,二是如新加坡般獲得北京默許,三是為了提升對台交往層次而付出政治代價。假如歐洲實力不如美國,對華手腕又不及新加坡,兼且不願做得此失彼的交易,最終還是只能落在原定「一個中國」框架之中,亦即對台經貿談判或邀台參與非正式國際平台,終歸要先看北京反應。

法台軍事合作似需「政治掩護」

哪麼拉斯穆森是否完全空口說白話呢?法台之間一向有軍事合作,法國軍火商於上半年才獲得價值2400萬歐元的合同,用於升級法製台艦的干擾發射系統,北京雖抗議但暫未見有後續行動,目前台法傳媒更進而猜測,法製最先進的「海之火」全方位雷達是台軍的潛在配備選項之一。

另一方面,域外軍艦其實不時穿越台海,差別只在於低調宣示「航行自由」,抑或要高調地頻繁地向北京示威,而法國艦隻就據報就平均每年一次巡弋於台海,要增加多一兩次並不困難。

維特齊指出,這次訪台有幾個原因,首先是為了要替捷克企業家尋找夥伴,並就經濟、科技、新創研發層面強化合作,再者則是確保捷克共和國的主權獨立。(陳卓邦/多維新聞)

話雖如此,法艦巡弋台海的消息實則去年由美國官員爆料,而所謂「每年一次」的講法正是法方派員匿名澄清時所透露;至於對台軍售,法商接訂單的時機,也挑在美國對台多項軍售落實與擬議其間,似是於華府的「政治掩護」下才未有太顯眼。

由是觀之,拉斯穆森的「破格」意見仍未諸於歐方行動,而根據華為風波及經貿角力所展示的互動模式,大概歐盟一隻眼盯著美國會如何對華施壓,另一隻眼計算著怎樣增加對北京的談判籌碼,審時度勢後選一條中間落墨的道路來打「台灣牌」,至於所謂重新表述「一個中國」政策似乎是想得太遠了。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