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洪災】1998年後又現巨大災情 中國防洪基建效果如何?
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年一度的集中降水期,這也是中國的一個防洪關鍵期。自2020年6月初以來,內地洪災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個月,未來可能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據中國應急管理部統計數據,6月1日主汛期以來洪澇災害已造成江西、安徽、湖北等27個省級地區4,552.3萬人次受災,142人死亡或失蹤,3.5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1,160.5億元(人民幣,下同)。
這些簡單直觀的數字背後,是已經十分嚴峻的災情。那麼,發生在2020年的這場災情究竟有多嚴重,與1998年那場特大洪災相比如何,20多年過去後為何仍然無法避免洪災?
洪災損失下降
1998年夏天,中國的長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河流乾支流發生的洪水災害,造成4,15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
從人員死亡數字來看,2020年死亡或失蹤數量為1998年的3.4%左右。由此可知,洪災造成的人員傷亡數量已經大幅下降。從經濟損失方面來看,由於人民幣20年時間裏發生了大幅度的貶值,2020年的經濟損失似乎也遠遠不及。當然,由於2020年的強降水與洪災都還未結束,目前下定論還為時尚早。
根據中國應急管理部的數據,近年洪災造成的損失呈現下降趨勢。自2011年以來,中國因洪澇災害死亡的人口數都在1,000人以下。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56.5%,倒塌房屋數量下降72.4%,直接經濟損失下降5.0%。
與此同時,中國降水卻呈增多之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相關數據顯示,1961年至2018年,中國年累積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數成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3.8%;中國極端降水量事件的頻次也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多17站日。從經歷不同暴雨天數的觀測站點數來看,1951年至1960年,沒有觀測站點暴雨天數大於120天;2001年至2010年,有265個觀測點暴雨日數超過120天。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首席專家葉殿秀稱,今年入汛以來,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暴雨日數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松花江流域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二多,遼河流域平均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五多,而且以上兩個流域的平均暴雨日數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多。
因此有分析認為,經過20多年的持續努力之後,許多地方的防洪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過往各類資源持續、巨量的投入發揮了巨大作用,各地對大洪水的應對確實比1998年要從容許多。
防洪基建發力
1998年長江洪水來襲之時,三峽水利工程尚未完工,長江上游沒有任何一座可以用於調度攔蓄洪水的水庫,如今則已形成一整套防汛抗旱工程體系。可供調度的上游水庫陸續投入使用,從2012年的10座,到2013年的17座,到2014年已有包括三峽水庫在內的21座。而今長江流域干支流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總計更有5萬多座,總庫容3,500多億立方米。
「千里長江,險在荊江。」1998年荊江河段有24處潰口,1,700多公里出現超警戒水位。最高峰時,中國出動48萬人上堤抗洪。1998年底,中國啟動加固長江干堤工程,1999年的投資就相當於1949年後所有投資的總和。
得益於這些後續基礎設施建設,儘管中國降水量在增多,險情在變大,但是即使發生類似1998年的特大洪水,其所造成的損失也當大幅減少。
儘管如此,完全消除洪災卻是不現實的,這也有人為和歷史方面的因素。據一項關於中國湖泊現狀的研究指出,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至2014年間,中國洪泛區內建設用地增加了81%,平均向水體靠近了169米,57%的洪泛區內建設用地增長在距離水體3公里以內的地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洪災的風險。
1940年代末以來,長江大通水文站以上中下游地區有1/3以上面積的湖泊被圍墾,1,000餘個湖泊因此消失。鄱陽湖歷史最大面積達到6,000平方公里,目前僅有約3,206平方公里。即使7月8日氣象衛星監測鄱陽湖水域面積達到4,206平方公里,為近10年最大,遠遠不及歷史最大面積。
從變化趨勢上來看,洪澇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總體呈上升趨勢,1950年至1990年,洪澇災害造成農作物的平均受災面積為780萬公頃;1991年至2018年,這一數字已接近1234萬公頃。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有所上升。1990年至2018年,洪澇災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為1,509億元;2011年至2018年,這一數字接近2,221億元。
因此,除防洪基建之外,河流湖泊的疏浚、適當控制建設用地和耕地、濕地保護,乃至跨水系之間的水利工程建設等,也都是防洪的重要因素。現今中國防洪抗洪的能力已不同往日,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來「馴服」洪水,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