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洪災丨武漢準備360噸黃豆抗洪 原來專治「管湧」防塌陷決堤
內地南方地區持續暴雨,長江中下游防汛形勢嚴峻,江堤告急。為守住大堤,武漢市江夏區近日準備多達360噸黃豆應對險情。
抗洪搶險用黃豆引來不少內地網民熱議,有內地傳媒就解釋,實際上黃豆對抗洪搶險有奇效,災後還能填補歉收的農田,甚至連內地常見小吃辣條,都與洪水中的黃豆有不解之緣。
據武漢市江夏區融媒體中心報道,江夏區早在今年3月就準備60噸黃豆用於防汛。由於近來長江水位不斷升高,故再從周邊地區採購300噸的乾黃豆,分別存放於金口電排站和范湖糧庫內,以便隨時取用。報道引述江夏區糧油收儲總公司負責人介紹,在7月9日接到通知後,公司隨即成立工作專班,從本地市場及外地市場搶購黃豆,「黃豆遇水會變大,可以對漏水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江夏區在前段時間還新增1000立方米的砂石備料,存放在居字號分段院內,用於處置長江幹堤險情。
報道指,遇水發脹的黃豆,其抗洪搶險的奇效主要是可對付「管湧」現象。所謂「管湧」現象,是指在滲流作用下,泥土中的細顆粒會沿骨架顆粒形成孔隙,滲流水在孔隙中的流速增大,導致細顆粒被沖刷帶走。湧水口小則數厘米闊,大者可達數米以上,與此同時,孔隙周圍多會形成隆起的沙環。簡單而言,「管湧」現象就是堤壩滲水嚴重時,泥土中的細沙被水衝出來,在外形成環狀的沙包。「管湧」現象持續時間太長,大量的湧水沖走細沙,會破壞堤防和水閘地基,最終導致建築物塌陷,造成決堤、垮壩、倒閘等事故,也會造成潰口。
要處理「管湧」現象,蓄水反壓(俗稱養水盆)是一種有效的辦法,抬高「管湧」現象範圍內的水位,減小堤防內外的水壓差,從而降低滲透壓力,水往低處流不往外溢,防止地基被掏空。由於黃豆吸水性強,放進「養水盆」後,黃豆的體積會增大,不僅可以抬高水位,還能填補砂礫空隙。此外,黃豆本身的儲備量極大,容易搶購調配,事後又能回收利用,浸泡發脹能作為優質有機肥料。
報道更指,內地常見小吃辣條的誕生,亦與黃豆及洪水有關。在1998年,湖南發生特大洪水災害,農產品損失嚴重,其中平江縣的醬乾產業,主要原料黃豆出現大幅度的產能下降,造成毀滅性打擊。為養家糊口,當地農民尋找新出路,其中就有三名農民成功用麵粉代替豆粉,並加入辣椒、花椒、孜然、糖、鹽、植物油等佐料,就此發明了辣條。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