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回顧|隨機殺人頻現波及日美僑民 社會戾氣難解恐悲劇重演?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2024年走到尾聲,今年中國社會發展大致平穩。然而,從深圳日本人學校孩童被刺殺,到珠海越野車撞死35人事件,再到江蘇宜興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造成8死的無差別斬人案,接二連三的無差別傷人甚至殺人事情,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及不安,部分案件更上升至外交層面,引發國際的關注。人們也拷問,這些孤立的惡性事件背後,是否有一些共性?學者研究指出,個體的情緒和行為是由社會情境塑造的。因此在摸排以外,如何從整體上紓解社會戾氣,從而真正做到「預防在前」,相信將是延續至2025年的課題。

《香港01》即日起推出「2024年中國大事回顧」系列報道,本文為系列報道第一篇,介紹中國過去一年重大惡性事件的事例。

學生教員頻成針對對象 最高檢要求「零容忍」

2024年惡性事件的發生,幾乎貫穿全年,從年初至到年底。3月1日,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46歲男子開車衝撞行人,造成2死6重傷。司機王某濤涉駕駛黑色轎車行至德城區第三實驗小學安居苑校區門口附近,再撞傷10餘名兒童。網傳影片顯示,多名孩童倒地不起,現場血跡斑斑。而肇事的黑色轎車車頭損毀,左前輪脫落,司機則在車旁倒地不起。

+1

5月7日,雲南鎮雄潑機鎮人民醫院城南院區中年男性持刀傷人,造成2死21傷。經查,疑犯為鎮雄縣潑機鎮一名男性村民。當地網民透露,事發時有人「提刀亂砍,見人就砍......」

5月20日,江西貴溪市文坊鎮明德小學一名女子闖入校園持水果刀傷人,造成2死10傷。多名小學生倒地受傷流血,有人抱着受傷小孩搶救。貴溪市公安局通報,45歲女疑犯潘某某被公安機關控制。同日,湖南郴州蘇仙區公園內發生無差別攻擊,造成3死2傷,35歲男性疑犯被警方拘捕。對於疑犯傷人原因,不少網民紛紛質疑,「是否和520有關?」惟當地警方未有作出公布。

+1

6月10日,吉林市4名美國教師在一座公園參觀時被一名男子持刀攻擊刺傷,疑犯是一名崔姓當地男子,今年55歲。康奈爾學院校長布蘭德(Jonathan Brand)對外發布聲明,證實4名講師同日在一名中國校教職員陪同下參觀一座公園時遭到攻擊,形容這是一宗「嚴重事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則回應稱,初步判斷為孤立偶發事件,這宗事件不會影響到中美兩國人文交流正常發展,並稱中國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中國將繼續採取相關措施,切實保障所有在華外國人的安全。

6月10日下午,吉林市傳出有4名美國人遭人持刀砍傷。(翻攝自抖音)

9月3日,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佛山中學門口一輛接送學生的校巴失控衝進路邊正在上學的學生人群中,造成11死13傷。現場多名學生受傷後倒地,有學生疑似被壓在車底,肇事校巴上有明顯血跡。肇事司機之後被控制。

9月3日,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佛山中學門口一輛接送學生的校巴失控衝進路邊正在上學的學生人群中。(影片截圖)
9月3日,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佛山中學門口一輛接送學生的校巴失控衝進路邊正在上學的學生人群中。(影片截圖)

9月30日,即國慶前夕,上海松江區男子持刀闖沃爾瑪超市,無差別殺顧客造成3死15傷。多段短片顯示,男子持雙刀在商場內逛,顧客看到四散逃離,隨後發生襲擊事件。有自稱是沃爾瑪一樓店務員的網民稱,當時看到人都在跑,後來看到地上都是血,疑兇躲在商場里,她嚇得關了店就跑了,「跟死神擦肩而過的一天」。接報後,民警迅速到場,37歲林姓疑犯被當場抓獲。

9月30日,上海松江區男子持刀闖沃爾瑪超市,無差別殺顧客造成3死15傷。網上流傳疑兇被捕時畫面。(微博圖片)
網上流傳疑兇在超市內持雙刀隨機施襲的畫面。(微博圖片)

11月16日,江蘇宜興的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傳出無差別斬人案,警方通報證實該持刀傷人案件造成8死17傷。網傳影片及照片顯示,多人受傷後躺在地上,部分人衣服染血,地上也有血漬。有網民表示,「我舍友被捅,那個人看見人就捅,你們都別出去。」網傳消息又指兇手躲在草叢裏捅人。

兇手走近鏡頭,可以清楚看到他手上持有利刃。(影片截圖)

到了11月19日,湖南常德鼎城區永安小學門前又發生汽車撞人事件,多名學生和家長被撞受傷。

11月19日,湖南常德學校門口發生撞人事件,有學生受傷倒地。(影片截圖)

以上皆只是2024年內發生的一部分惡性事件,已造成大量傷亡。當中可見,學校成為惡性事件發生的高頻場所,學生亦頻成針對對象。

11月1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會議,最高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要求,從重從嚴從快懲治重大惡性犯罪,有力震懾犯罪、安定人心、維護穩定,對侵害學生權益、危害校園安全的犯罪要堅持「零容忍」。

應勇還說,要在履職辦案中樹牢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理念,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檢察辦案全過程各環節推動矛盾糾紛法治化實質性化解,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切實防止潛在隱患變成現實風險、現實風險變成現實危害。

一年兩宗日本人受襲 珠海撞人驚動中南海

然而,要數到最為轟動的,則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當日,一名於深圳日本人學校就讀的10歲男童在離校門外200公尺處被持刀襲擊受傷,翌日凌晨不治身亡事件;以及11月11日晚上,珠海香州區體育中心附近道路有車輛亂撞途人,致35死43受傷

事實上,2024年針對日本人的惡性事件不止一宗,早在6月24日,江蘇省蘇州就發生持刀襲擊案,校車下午抵達巴士車站後,一名中國籍男子突然上前斬傷一對日本母子,中國籍職員胡友平更被砍至傷重不治。

事件上升至外交層面,日本駐華大使館為此降半旗,並對胡友平離世致哀,稱胡友平以一己之力從歹徒手中保護無辜的婦幼,相信她的勇氣與善良也代表廣大中國民眾。時任日本外相上川陽子亦表示,「無法抑制深切的悲痛。對勇敢的行動表示深深的感謝與敬意,並由衷致以哀悼」。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則就事件表示,這次襲擊為偶發事件。

2024年6月28日,中國蘇州日本人學校斬人案的傷者胡友平26日因傷重離世後,日本駐華大使館降半旗,並在微博上發文致哀。(日本駐華大使館微博)

不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18日,即「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當日,深圳日本人學校一名10歲日本男學生,在上學途中遭歹徒持刀傷害。當時事主在與家人步行上學途中,遭遇44歲男疑犯鍾某持刀行兇。居民透露:「男孩傷勢嚴重,可能是腹部被刀刺傷,腸子都露了出來。」受傷學生經搶救無效於翌日凌晨不幸離世。其後,深圳警方依法刑拘鍾某,並稱該案屬偶發個案,疑犯則有前科。

位於深圳市的國際學校「深圳日本人學校」。(網絡圖片)

事件在中日兩國皆引發廣泛關注,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稱是極卑劣的犯罪行為,已下令有關部門要求中方說明案件實際情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亦說:「中國對發生這樣的不幸事件表達遺憾和難過。我們哀悼男孩的逝世,也向他的家人表達我們的慰問。」林又指這是一起個案,類似事件在任何國家都會發生,強調中國一直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在華外籍人士的安全,日後也將持續這麼做。

2024年9月19日,有民眾在深圳日本人學校外獻花(Reuters)

連串事件導致在華日本人的不安情緒持續擴散,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87周年當日,為應對這一敏感日子,中國境內有過半數的日本人學校選擇停課,上海和北京則宣布改採網絡授課。日本駐中國大使館亦提前發布告示,指在與日本與中國歷史有關聯的日子裏,中國民眾的反日情緒特別容易高漲,因此日本人需特別小心並採取一切可能的安全預防措施,如與當地人交往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且不要在戶外用「周圍人能聽到的音量」說日語,並避免與日本人同在時大聲喧嘩等引人注目的行為;且要避免穿著或攜帶一眼就可能被認為是日本人的衣服或物品等。

日本駐中國大使館。(Wikimedia Commons)

而在11月11日晚上,珠海市體育中心內發生駕車衝撞鍛鍊市民的重大惡性案件,致35人經搶救無效死亡、43人受傷住院治療。網傳影片顯示,一輛黑色越野車於夜晚突然衝入在體育館周邊散步健身的人群中,幾十人倒地,隨後大量警車、救護車到場。公安機關組織民警迅速到場,將62歲男疑犯樊某當場控制,全力協助開展傷員救治等工作。

肇事車輛為黑色越野車。
珠海體育中心附近道路有車輛失控亂撞途人。(網絡圖片)

對於案件,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事件性質極其惡劣,要全力救治傷員,依法嚴懲兇手。公安機關已對樊某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偵查,並依法對樊某予以刑事拘留。

為悲劇降溫?從清走鮮花到記者受阻 審查成常態

值得關注的是,不少惡性事件相關圖文,皆在互聯網上快速消失、快速被審查,已然成為一種常態。事發後,不管在微博、微信,甚至小紅書,都很難找到事發的相關影片,內地社群平台餘下的只有一張藍底白字的警情通報。

即使是現場的悼念行為也不例外,9月20日,《香港01》記者實地走訪深圳日本人學校採訪男童被殺事件,發現前往大門的通道有不少保安,更有被收起的圍欄,不少人安靜的捧著花到門口擺下後離開,也有不少群眾聚在一起討論事件。

學校的招牌被一個白色布簾遮住,地上擺了不少鮮花,但只要一擺上就會被保安收走。有市民受訪表示,身為中國人很想跟過世的男童說聲對不起,還有民眾對工作人員搬走花束表示不解,認為獻花是表達對死者家屬的同情,「難道就不允許這個城市有一點溫情嗎?」市民更說,深圳是國際開放的大城市,「在這裏發生這種事情真的很難想像,中國不能往回走」。

延伸閱讀:01實訪深圳日本人學校 獻花市民:身為中國人很想說聲對不起

記者在門口逗留的15分鐘,就有超過10幾位送花的外賣員。(蔡苡柔攝)
地上原本擺了不少鮮花,但被保安收走。(受訪者提供)
保安曾向圍觀群眾解釋「校內會提供專門放花的地方」。(蔡苡柔攝)

11月12日,當英國媒體BBC記者BBC駐華記者麥笛文(Stephen McDonell)珠海現場報道越野車撞人事件後,遭到不明身份的男子阻撓採訪。一名男子闖入鏡頭質問:「你們有採訪證嗎」;當記者反問該名男子身份,為何打擾他們的報道,男子則回應稱「我是中國人」、「你不能拍」。約幾十秒後,該名男子再次出現,重覆稱「不要拍了」、「趕緊走」,並將記者向外推,強調「你在中國拍,你要有採訪證」。BBC記者則表示,懷疑是地方執政幹部組織群眾阻撓報道。

英媒記者現場報道遭推搡。(影片截圖)
英媒記者現場報道遭推搡。(影片截圖)
英媒記者現場報道遭推搡。(影片截圖)

有輿論認為,移走花束、澆熄蠟燭等行為是為了讓這件悲劇降溫,但也有更多的聲音批評,擔心這件事被快速遺忘,也擔心悲劇一再上演,而封閉的消息也給了更多的猜測空間。

延伸閱讀:珠海車撞人|民眾獻花即被工作人員移走:難道不允許有一點溫情?

+7

肆意報復社會的背後:社會弱勢「戾氣升溫」

儘管針對外國人的事件令輿論質疑與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有關,但是,絕大多數已知的惡性事件的犯案動機,卻離不開兇嫌對自身生活的憤懣,認為自己處於社會弱勢,受到不公平對待。

例如,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的無差別斬人案,警方通報指,經初步調查,21歲男疑犯徐某金為該學院2024屆畢業生,因考試不合格未拿到畢業證書以及對實習報酬不滿遂回校發洩行兇,徐某金對其犯罪行為供認不諱。網傳疑犯遺書則稱,他每天上班16個小時,仍被工廠拖欠工資,此外學校還以他考試沒過為由而不給他發畢業證書,「大部分人考試基本全是作弊」。遺書更稱「我希望我的死可以推動勞動法進步」、「別以為我是老實人,有些帳總是要清算的」。

延伸閱讀:江蘇高校無差別斬人8死17傷 21歲男無法畢業及不滿實習報酬行兇

+1

又例如,珠海體育中心越野車撞人案中,經查,疑兇樊某近年與前妻因離婚後財產分割糾紛,先後到基層人民法院和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樊某不服判決結果提起再審。目前,案件正在再審審理過程中。值得留意的是,上述兩宗重大無差別殺人事件皆在一周內發生。

至於其他較為小型的案件,則例如國慶前夕,一名37歲的男子因為討薪失敗,生活無以為繼,萌生報復社會想法,在上海一家超市持刀砍人,造成3死15傷。

這些惡性事件看似孤立,但都有社會弱勢「戾氣升溫」的共性,行兇者認為自己遭遇過不公,進而對社會有極大的不滿,最終被推向社會邊緣。為此,公安部方案已經在實踐層面展開,比如以社區為單位進行詳細摸排。據了解,摸排對象主要是「八失人員」和「三低三少」群體:所謂「八失人員」指投資失敗、工作失業、生活失意、情感失意、關係失和、心態失衡、精神失常、年少失管;所謂「三低三少」指經濟收入低、權利地位低、社會聲望低、人際交往少、流動機會少、疏導渠道少。

延伸閱讀:珠海車撞人35死43傷|捐血站排長龍 大量市民自發通宵排隊捐血

曾集中研究發生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的20起報復社會案例的兩位學者、來自華東理工大學的馬子琪及趙雲亭得出結論,就是個體的情緒和行為是由社會情境塑造的,即使是那些看起來非常暴力的人群,也只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才是暴力的。換言之,個體報復社會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個體從遭遇排斥到引起情感畸變,怨氣積蓄再到最終的報復抗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對於此類事件的預警與防控必須摒棄「突發」、「偶然」的陳舊觀念,樹立過程控制的理念。

珠海惡性事件發生後,有學者認為要將反思的面向聚焦到如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如何舒展充滿戾氣的社會情緒上。例如,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旭在《公正的司法是社會的「減壓閥」》一文中指出,案件絕非簡單的個人犯罪,而是社會矛盾衝擊個體心理的惡果。經濟糾紛、情感破裂等問題若處理不當,便可能成為惡性案件的導火索。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在矛盾化解中具有終局性和權威性。一旦這道「屏障」失守,各種暴力極端事件便難以避免。

韓旭認為有關案件絕非簡單的個人犯罪,而是社會矛盾衝擊個體心理的惡果。(四川大學法學院)

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許紀霖則將焦點集中在如何紓解社會戾氣上。他認為,社會關係網絡異常緊張。在這種情況下,當人陷入絕望當中,有可能會使得一些性格極端的人走上絕路。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整個社會需要通過政策和環境改善來緩解這種緊繃的神經。社會要提供適當的安全閥,讓這些戾氣有合法的發泄空間,總是不讓發泄,就有可能蜕變為惡性爆發。有序的、無傷大雅的多元雜亂,有時候,正是一種最好的現代城市秩序。此外,他還提到社群氛圍的缺乏以及生命教育的缺位。

一言以蔽之,今年多宗惡性案件,實實在在地敲響了警鐘,提醒社會要查明和反思惡性案件的發生原因,並要為推動一個長治久安的環境而持續努力。歸根究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取決於能否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和諧安定。

這一課題定將延續至2025年,不論地方抑或當局,應吸收2024年「血的教訓」:從源頭上防控,真正做到「預防在前」,並不等於簡單的摸排和加強維穩警力,還必然包括結構性的治理能力提升。同時,封閉只會引發不必要的猜疑,若要避免悲劇一再上演,需要全社會銘記,拒絕遺忘,正如資深記者褚朝新所寫道,「社會的穩定、人心的平靜從容,從來不是靠製造信息真空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