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滲透愛國?日童深圳凶案背後的危險信號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在深圳遇襲的10歲日本男童去世了。孩子在周三上午,在母親的陪伴下到日本人學校上學。豈料,在距離學校約200米處,男孩突然被一名44歲的鍾姓男子襲擊,導致他腹部受重傷、鮮血直流。在學校附近負責安保的警員在現場附近將鍾某抓獲,奈何孩子送院搶救後不治,稚嫩的生命自此永別人間。

男孩是在遇襲翌日凌晨去世,這天是9月19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隔天。

位於深圳市的國際學校「深圳日本人學校」。(網絡圖片)

至今沒有公開信息能確認鍾姓男子置人於死地的動機,但他犯案的時間、地點以及男孩的血統,都引導人們將犯罪動機往仇日情緒上做猜想。案發當天是1931年日本帝國關東軍武力侵佔中國東北的紀念日,中國人稱為「國恥日」。每一年,中國各地都會在這一天組織民眾與學生參觀抗日紀念館、東北遼寧省14個城市在這天上午9時18分拉響防空警報、機車停駛、車船鳴笛,官媒在社交平台集體發海報強調「勿忘國恥」。

官方年復一年紀念「九一八」,希望以此激起愛國精神,強調「吾輩自強」。但中日歷史恩怨,與一個在中國生活的10歲日本小孩有什麼關係?殺害手無寸鐵的孩子就等於愛國嗎?孩子做錯什麼了?這個問題顯然也縈繞在他的家長心頭。據日本媒體報道,男童的母親是中國人,在案發現場,她的雙手沾滿血液,痛哭發問:「我家的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救我……」

自從6月有日本學生在蘇州遇襲以後,短短三個月內,這已是第二宗日本學童在中國遇襲的事件,犯案者手段都十分兇殘,志在奪命。若不是見義勇為的內地女子胡友平奮不顧身地阻擋歹徒,蘇州日本人學校的學童恐怕也難逃劫難。

中國女職員胡友平勇救日本母子身亡 告別式許多日本人落淚致敬

接連發生的暴力事件,讓人心情沉重,絕對不是個好兆頭。毋庸諱言,中日之間存在很深的歷史恩怨,除了二戰遺留的歷史問題,還有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主權爭議也沒有化解。最近幾年,日美強化同盟圍堵中國、日本政要表態有意介入台灣課題,日本政府試圖在亞太引入北約,都在加劇中日關係緊張,而歷史問題始終是雙方心頭的一根刺。在雙邊爭議激烈的2021年,外交部發言人還曾撂狠話說:「若日本干涉統一進程,那就新仇舊恨一起算!」

北京官方與主流媒體年復一年提醒要銘記日本侵略史,市面上各種抗日主題影視作品的盛行,顯然無助於民間的反日情緒降溫。但必須指出,政府強調歷史記憶,落腳點是激發團結與民族自強,並沒有引導普通民眾針對當前的日本政府或者日本人採取報復。只不過,各種歷史與現實的衝突素材到了網絡上,加上了網紅追求流量的逐利動機,局面就不一樣了。

在內地的互聯網上,反日敘述是一種流量密碼,一些無知之徒通過「鍵盤反日」逞個人英雄主義,一邊蹭「愛國」流量,還借機發洩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據說,內地的互聯網還形成針對「在華日本人學校」的語言攻擊,有一種影片門類是專門到日本人學校附近拍攝,叫囂要把這些學校趕出中國,包括威脅使用武力。儘管這樣的影片不時會被官方清除,但因為有流量,總會死灰復燃。

位於深圳市的國際學校「深圳日本人學校」。(網絡圖片)

再接著,反日情緒從線上走到線下,上升為具體的行動,比如部分內地網民集體抵制他們判斷為「精日」的影星明星、本月初還有網紅在圓明園阻擋日本遊客拍照等等。到如今,深圳發生三個月內第二次暴力襲擊日本孩童的事件,就已是反日民粹主義滑向極端的強烈警訊。由這種民粹主義引發的危險行為,正在破壞治安、損害中國的形象,還可能影響中國吸引外資的努力,不可等閒視之。

從區域的角度看,中日民間的敵視情緒上漲,也為地區種下多一個不穩定的因數。有評論認為,中國今年的經濟景況不佳,也刺激了反社會的暴行,當事人是借「愛國」的幌子宣洩個人情緒。若是如此,那局面更加讓人擔憂:這類非理性的反日情緒是否在間接培植中國矛盾外移的土壤?未來更激化的對外行為會是什麼?

據日媒報道,日本男孩遇害事件不止震動了在華的日本人社群,深圳當地的中國人也深受觸動。有受訪者對遇害者的母親深表同情,認為行兇者「太殘忍了」「不可原諒」。可見人同此心,不管是中國人或是日本人,都有憐惜幼小之心、知道為人父母之苦。對比之下,極端的暴力分子永遠只是一小撮。

中國民間反日情緒的滋長必須正視,當然要治理也確實不容易。有關部門與主流媒體能做的,就是展示態度,明確而強烈地譴責殺害外籍兒童的暴行,不再含糊其辭,為遇害者致哀,也及早對蘇州案進行司法審判,否定這類反社會暴行的一切合理性,讓行兇者套不上「愛國」的帽子;讓9月19日發生在深圳的這場悲劇成為最後一次,不能再有下一次。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