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醫院難開到進口原研藥? 集採落選令患者用藥受限是誰之過
內媒《經濟觀察報》近日發表評論文章,一名家長的孩子就醫時,醫院只能給患兒使用一款國產阿奇黴素,而非進口的原研藥。
文中指出,有的進口藥因報價過高而在全國藥品帶量集採中落選,但部份醫院一刀切只採購集採中選藥品,而一些原研藥即便進了醫院,也不一定能到患者手中。
《經濟觀察報》9月4日發佈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提到一則就醫故事, 一位父親的孩子因支原體肺炎在浙江某醫院就診,在對症治療的藥物中,該醫院只能給患兒使用一款國產阿奇黴素,而非進口的原研藥。孩子打了兩天點滴後仍高燒不退,直到轉去另一家醫院,換成注射進口原研藥——輝瑞的希舒美後才退燒。這位父親問:為什麼以前能用的進口藥消失了?
文中指出,事件僅僅是一名家長描述的個案,不能代表國產仿製藥的副作用一定比原研藥大,也不能斷言國產仿製藥就沒效果。且藥物使用之後也需要一定時間起效。第三天換成進口藥後退燒,難以排除之前國產仿製藥「鋪墊」下來的藥效。
不過文章亦表示,這位患兒家長提出一個重要線索:像希舒美這樣的進口原研藥在醫院確實不容易開到了。
進口藥報價太高落選 部份醫院一刀切不採購
文中指出,有的進口藥因報價過高而在全國藥品帶量集採中落選,但部份醫院一刀切只採購集採中選藥品,集採落選的藥品難以進入醫院,令患者很難有選擇。
國家醫保局的初衷是為了幫患者省錢。2021年,國家醫保局指導國家藥品聯採辦實施第五批全國藥品帶量集採,輝瑞的進口原研藥便因報價過高而落選。
文章中提到,雖然國家醫保局從未說醫院不能採購集採落選的藥品。但為平衡集採中選品種的使用數量,國家醫保局設置了幾個前提條件:一是在一年周期內,參與集採的醫院必須先完成集採中選品種的用量(醫院自主申報),然後才能用集採落選品種。
通常而言,集採落選品種可分得不超過30%的空間。在這一政策下,有的醫院為完成醫保考核指標,乾脆 「一刀切」地只採購集採中選藥品,完全不採購落選藥品。
作者提到,有地方要求,在一個招採周期內(比如2年或3年),集採落選品種必須將價格降至趨近於中選品種(比如:中選藥品最高價的 1.5 倍或進口藥在全球市場的中位價),否則會因為觸碰價格 「紅線」被撤網。有時藥企出於商業考慮,也會主動撤網。這意味著,醫院不再能從各省搭建的醫藥採購平台上購買到這款藥物。
文章另外指出,一些原研藥即便進了醫院,也不一定能到患者手中。
如為了防止醫藥企業串謀醫院、醫生,醫保局將集採執行考核,同集採節約醫保資金後返還給醫院的資金撥付掛鈎。這就導致有醫院為了獲得更多結餘留用資金 ,要求醫生使用任何進口原研藥都要先層層審批,這為醫生使用藥物築造了人為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