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誕辰120周年|北京如何繼承改革開放遺產?
8月22日是中國已故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日,相關的紀念活動近期多了起來。
據《解放軍報》,中國軍方19日在北京召開了全軍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理論研討會,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出席會議並講話。本月16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發表了題為《把鄧小平同志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紀念文章,緬懷鄧小平的豐功偉績。
一些官方機構和地方上也陸續推出紀念鄧小平的活動。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廣電總局上周線上推出了20集微紀錄片《紅相冊.鄧小平的故事》;國家郵政局早前也預告,將在22日發行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的郵票。
四川、江西等地透過舉辦書畫展、推出報告文學等方式緬懷鄧小平。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連日來也連載記述1975年鄧小平領導全面整頓的專著《鄧小平與1975年的中國》。
截至20日,北京尚未透露將如何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不過,在鄧小平誕辰100年和110年時,官方都曾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高規格紀念活動。高層很可能也會在近期按照黨和國家領導人誕辰逢十紀念日的規格召開紀念座談會。
作為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中國轉型的重大歷史關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在1978年主導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讓中共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
當年中國發生天安門事件,緊接著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左傾的意識形態在當時肅殺的政治氛圍下回潮,改革開放完全陷入停頓。已經退休的鄧小平在1992年初到南方巡視,發出「誰不改革誰下台」的警告,憑藉其個人在黨內巨大的影響力,極力把中國重新拉回改革開放的軌道。
北京對鄧小平誕辰120年的紀念,相信會以改革開放為主題。除了肯定他在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上留下的政治遺產,官方預計也會借機再度釋放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信號,包括進一步強調二十屆三中全會定下的改革方向和路徑,宣示繼續推進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的決心。
中共在上個月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通過《決定》,提出了涉及多方面的改革方案,並稱要在2029年前完成改革目標。但一個月過去,從各項宏觀經濟數據、股市、樓市、外資等方方面面的表現看,三中全會到似乎沒有達到振奮人心的效果,在恢復社會信心上發揮的作用很有限。外界都在觀望,高層有多大的決心推動改革;三中全會所做的宣示,會不會是一陣風;尤其在國內外環境出現逆風時,改革是否又會停頓。
客觀地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帶來的是方向上的根本扭轉,它的震撼與衝擊是難以比擬的。即使與11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相比,眼下的環境也不太一樣。當時社會對剛上任的新一代領導班子抱有很大期望;高層開展轟轟烈烈的反腐,大獲民心;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了清晰的改革措施,包括重新定義市場的作用,滿足了民間的期待。相較之下,那股新鮮勁兒,以及由此激發的高昂的情緒,現在很難尋覓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氛圍收緊、意識形態強化、經濟持續疲軟帶來的無力感和悲觀。
與此同時,中國面對的外部環境比過去更複雜,而且更不可預測。已故的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著名的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曾在研究型傳記《鄧小平時代》中形容,當年鄧小平全面接手推動中國轉型的工作時,有一些極為有利的條件,其中之一是在鄧小平上台時候,「有一個開放的世界貿易體系,其他國家願意與中國分享資本、技術和管理,並歡迎中國加入國際體系」。
但這樣的外部環境已經成為過去式。現在中國與西方,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緊張,經過過去數十年,中美對彼此的認知發生了質變。在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中國正在經濟、軍事、科技等方方面面加速緊追美國,且中國不會如西方之前所想像那樣,與西方走趨同的發展道路後,美國對華政策從之前的接觸,轉向了圍堵、競爭。中國也因此加劇了警惕心和自我保護意識,把更多精力從發展經濟轉向安全問題。
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有特殊的困難與挑戰,外部的環境或許很難改變,改革的硬骨頭可能也更難啃,但中國無法再走回頭路。要恢復信心、提振士氣,高層還是得拿出更大的改革決心、付出更大的努力,這才是站在新的歷史關頭,對鄧小平遺產最好的繼承。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