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加強地方集權 學者:釋放寬容信號 但對科技創新幫助不大
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對解決地方債問題、防止系統性風險有幫助,但對經濟發展,尤其是中美較量過程中的科技創新而言,幫助不大。
穆迪主權風險部副總裁佩奇(Martin Petch)3月19日在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舉辦的研討會上說,中國今年兩會(全國人大與政協年會)看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間的政策協調更有效了,中央和地方關係更密切地配合工作。
佩奇說,中國地方政府面臨土地銷售下降、房地產低迷、地方債高企等問題,北京當局意識到需要更好地和地方政府協調,把政策從中央落實到各級地方政府。他認為,這會讓中國的政策確定性增加,有益於增加市場信心。 「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密切程度、配合,對中國是否能順利度過增長放緩、經濟結構轉型,有重要影響。」
參加同場研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郭良平指出,政策協調有效也意味著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他認為,這對解決地方債問題、防止系統性風險有幫助,但對經濟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而言,幫助不大。
去年,中國的中央政府對地方轉移支付達到10.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是首次突破了10萬億元。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中央財政將加大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適當向困難地區傾斜。
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品質發展合力。
郭良平說,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地方政府非常活躍,一把手都希望透過發展經濟、做出成績打開上升管道,甚至互相競爭。但這種模式導致中共和中央政府的命令難以傳達到地方,也是不可持續的模式。他指出,這種局面在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之後逐漸改變,當前地方更重視執行中央指令、重視政治上的表現。
他也認為,在收緊之後,應該有適度的放鬆。中央對地方不能控制得太死、太緊,如果大家都怕犯錯,可能導致無法創新。當前中美競爭的大背景下,中國提出加大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希望在技術創新上突破,那麼就更需要創新的、相對更自由的文化。
不過,郭良平也認為,目前有跡象表明,中國領導人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今年1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政治局第11次集體學習中,闡明新質生產力時提到,「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郭良平說,能提出「寬容」這樣的字眼,也是一種信號,表明高層意識到在探索中會犯錯,需要給創新的探索留有餘地。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