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為什麼是「核心」而不是「中心」?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日前,中共六中全會落下帷幕,當晚公報首提出「習核心」概念。(新華社)

中共十八大六中全會結束,「習核心」成為重點詞,中外各種解讀各種評論蜂擁而出,集權、威權、專權、霸位說甚囂塵上。其實,不少人是簡單地將「核心」等同於「中心」。並由此產生各種聯想。「核心」與「中心」的一字之差則反映了中共的某種避諱和思考。

的確,在很多解釋上,「核心」與「中心」有重疊,甚至「中心」是「核心」的基礎。但如認真分辨,二者又有相當大的區別。最簡單的是,「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方位概念,體現較明顯的量化和固化成分,不論任何人只要到達「中心」這個方位,他就自然是「中心」了,別人也就承認他是「中心」。「核心」則沒有那麼強或明顯的方位概念,也沒有像「中心」那麼容易體現和明確,它可以在任何方位上形成,但最大的前提是認可,往往更倚重於外界的評定。還有一點,那就是中心更趨向於結果描述,而「核心」是動態的,是發展的,因為它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過程中的方式、手段。這樣才是「核心」真正的含義,也是與「中心」最大的區別。說了這麼多當然不是為了教書,而是為了貼近和正確說明中共的運作思路。中共的文件、報告,即使洋洋數萬字,遣詞造句都是經過各級討論,集思廣益,反復敲定的,特別是像六中全會公報這樣的重要文件。因為要「經得起歷史檢驗」是最重要的標準。

如果以「中心」定「核心」,作為中共總書記的習近平一上台就可以也必然是「核心」了,不需要拖到現在,還要背負這麼多議論。而且之前也有先例,並不違規越矩。中共今天的用意明顯是想在「核心」的定義上「撥亂反正」,讓「核心」回歸它自身的基本含義。鄧小平,並沒有做過中共的最高領導,但他可以成為黨的領導層自覺圍繞的核心,那是因為他的思想和作為得到了黨內的共識、認可,人們願意運用好他的經驗、智慧。他是不在「中心」而成為「核心」的典型模式。然而也是在中國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獨特模式,將來可能還會有,但不一定是常態。

應該說核心同中心有關聯。中心的最高職位是形成核心的有利基礎和前提,但不是必然。有了前提又做了重要的事,並讓全黨認可,受到大多數的認同才會形成核心。這也是「習核心」希望回歸的本意和官方重點提示的要旨。

仔細研究中共,會發現,「中心」這個詞很多時候是負面的,例如批判「自我為中心」等等。在當年以反封建為號召力的中共,「中心」的人為固化成分一直被潛在地同「皇權」暗連。鄧小平當年不用「中心」而用「核心」,不能說沒有這樣的避諱,也是對上文所談的「核心」形成與「中心」差別的注釋。

反腐、清黨維紀、扶貧、供給側改革希望人人享受到發展的紅利,現代化治理改革,彌補人權短板,所有這些其實都是自由派、西方輿論詬病中國的問題,然而也是幾年來「習核心」的成績單。如果這樣的領導者能夠成為核心,得以有力地領導中共這個執政黨治理國家,融入世界至少在目前是一件值得觀察和肯定的事吧,不需要先入為主地又「上綱上線」亂批一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