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習近平的「點滴」論
香港01特約轉載:何亦文
在言論和行動上重視國家、政府力量的習近平如何看待私人經濟?如何看待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社會力量?
習近平在G20工商峰會演講中的一段話耐人尋味:「在中國,像杭州這樣的城市有很多,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大發展、大變化,許許多多普通家庭用勤勞的雙手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這一點一滴的變化,集合起來就是磅礴的力量,推動著中國發展進步,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
中國三十多年的發展,私人經濟起到舉足輕重、推波助瀾的作用,農村的承包制、城市的個體戶。上世紀末國企節節敗退時,私營經濟接納失業人士時扮演關鍵角色,浙江溫州又恰恰是中國私營經濟的起點和集中地。不過近年來在國企明顯受到偏愛背景下,今年1-4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僅增長5.2%,增速比2015年同期的12.7%少了7.5個百分點,浙江的情況與全國同步。
習近平「點滴」論想說明什麼?只是一個事實性陳述,還是強調自己浙江主政6年的功績?或者只是奉承台下的外國企業家們?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除了泛泛重申私營經濟的作用,還具體提出「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
混合所有制頓足不前,私營經濟參與其中自然名存實亡。不久前國務院發佈「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國家直接參與的大型科研項目成為創新規劃的主體,民間力量完全忽略不計。
據說G20杭州峰會直接耗資2000億人民幣。中國官方媒體將此次世界政要聚會描述為全球治理中的「中國擔當」。不過對於全球治理也有不同的理解,各國政府在其中的角色,特別是「公共精神和公民共同體」的力量,形成兩種對立的治理觀。
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的決定還提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時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的俞可平興奮地解讀說,從「統治」到「治理」,表明中共正在從革命党向執政黨轉變,參與治理的不僅有政府,還有社會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中國社科院院長王偉光認為那是俞可平的誤讀,治理的主體,「仍是傳統的一元化的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群眾」。
時至今日,我們不能不承認王偉光解讀正確。
成千上萬「普通家庭用勤勞的雙手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這一點一滴的變化,集合起來就是磅礴的力量」,是中國改革成功的精髓,東北經濟之所以萎靡不振、成為中國發展的拖累,也正是沒有向普通家庭提供「用勤勞的雙手改變了自己生活」的機會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