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媒揭西藏買賣文物「擦擦」實況 上千枚來歷不明文物遭賤賣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近年來,隨著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及其信眾的增長,各式藏傳佛教相關的法器、藝術品、佛像等也開始被信眾所喜愛和收藏。
內地媒體《澎湃新聞》追隨古董商人韓瀟進入西藏阿里地區的札達縣,實地視察買賣文物「擦擦」的過程,發現一次交易就涉及近千枚來源不明的擦擦。

擦擦:用來裝藏、填充佛塔和大佛像的小型脫模泥塑

擦擦是梵文音譯,有「真相」或「複製」之意,是藏傳佛教所特有的一種小型脫模泥塑。擦擦的製作最早也起源於印度,正面印有小型佛像和佛塔,用來裝藏、填充佛塔和大佛像。

韓瀟收藏的擦擦,形象為金剛持菩薩。(韓瀟供圖)

最早的阿里擦擦製作於公元11世紀,這一時期的擦擦大多由高僧大德親手製作,擦擦的背面往往都有手印。這意味著高僧的法力被注入泥胎之中,擦擦由此便有了靈魂。根據韓瀟的介紹,早期的古格擦擦基本沿襲了印度和克什米爾的造像風格,和漢地佛像的造像迥異,因此也最有藝術和收藏價值。後期的擦擦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工藝和審美水平都比不上早期。

古董商韓瀟:擦擦曾經炒至上萬元一個 預計將來會升值

韓瀟說,阿里擦擦最早進入收藏品市場,是在十幾年前。興建於公元996年的托林寺周邊的佛塔被盜掘,一批阿里擦擦流向了市場。漢地的收藏家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精美的微型佛雕,因此最初單個擦擦就能賣上萬元(人民幣,下同),後來隨著擦擦持續不斷地流入市場,價格也隨之走低。目前,市場上一個擦擦的價格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但從藏民家中收購,則便宜了許多。一買一賣之間,利潤不薄。決定一個擦擦價格的,首先是造型的稀少程度,其次是造像本身的美感和工藝的複雜程度。

韓瀟收藏的古格擦擦,形象為文殊菩薩。(韓瀟供圖)

韓瀟表示:「在各類文物中,造像類的一定是最好賣的,所以佛像乃至一個佛頭在拍賣市場上都經常能拍出天價。但是到現在,基本上你已經很難淘到老的佛像了……現在意識到擦擦價值、收藏擦擦的人還不是很多,但等再過些年,市面上再難買到老佛像的時候,擦擦作為一種造像,它的價值就會顯現出來了。」

西藏阿里地區的札達縣是古代推崇藏傳佛教的古格王朝腹地,至今仍有大量興建於公元11世紀的佛寺和宮殿遺存。(《澎湃新聞》)
藍色圈出部分為札達縣。從拉薩到札達縣,直線距離有近1,200公里,搭乘班車前往,需要接近40小時。

一次交易有近千枚來源不明擦擦任挑 每枚500

韓瀟已經是第三次來札達,他在當地透過當地人桑吉收購擦擦。當桑吉發現有記者隨行時,他轉身就走。韓瀟解釋道:「擦擦對我們來說是文物,但對藏民們來說,是禮佛的敬物,出售擦擦,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桑吉應該是不想讓別人發現他和我們有這種交易。」據韓瀟介紹,桑吉的手中有數千枚擦擦,而目前市面上能見到的許多擦擦,也都是經由桑吉流出。對於擦擦的來歷,桑吉諱莫如深。

桑吉在拆封擦擦。(《澎湃新聞》)

其後記者隨韓瀟和桑吉走進一幢建築,桑吉拖出五個大紙箱,每個箱子裡都裝滿了擦擦,總共有近千枚。款式各異的擦擦被餐巾紙包裹著,須一層層地打開。韓瀟原本與桑吉商量好,要買某個版型的擦擦一百件。桑吉開了數百個以後,終於找到了那個版型。桑吉說:「這一箱剩下的都是你要的那種,你一起打包買了嘛。」但是韓瀟堅持要一個個地開封確認。

被韓瀟挑選出的擦擦。(《澎湃新聞》)

韓瀟把上百枚擦擦一一拆去包裝,打著電筒仔細地凝視。他將看得上的放在桌子的左側,不合要求的則擱置在右邊。眼見右側的擦擦越堆越多,左側的擦擦數卻並不見長,桑吉的臉色陰沉了下來。「不能這麼挑,不能這麼挑,你打開了這麼多,我還都要包回去,你走吧,我不賣了。」桑吉說罷開始把已經拆封的擦擦再次打包。

從桑吉處購買的擦擦,形象為觀音菩薩。(韓瀟供圖)

也許這是一場古董商進行買賣時的標準戲碼,一場漫長的討價還價戰就這樣開始了。他們你來我往,桑吉打包著擦擦威脅不賣,韓瀟也威脅不買。一場嘴角戰爭後,他們最後還是以40個擦擦,每個500元結束交易。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