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多省GDP「擠水份」 為何地方數據造假痼疾難除?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中共十九大號稱要打破「唯GDP論」,改推「高品質發展」,最近官媒《人民日報(海下版)》旗下公眾號「俠客島」便發表文章,指出要達此目標,當務之急為打擊地方數據造假,從而為「GDP『擠水分』」。多年來國內外專家不時質疑中國經濟數據準確度,俠客島即就此解釋,講述官方為何多年來難以根治數據造假,統計失實痼疾難除。
例如去年12月,內地審計署公布,4個省份10個市縣(區)虛增財政收入就達15.49億元(人民幣.下同);如果認真查核過去幾年各省市GDP,其總和和總增速亦屢屢超出全國GDP。

內蒙古官方在本月初舉行的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自爆」財政和經濟數據大幅造假。(視覺中國)

「數位出官,官出數字」,官員為求政績而弄虛作假,這不難理解,但為甚麼他們有機會上下其手呢?原來地方統計部門人事、財政和物資均歸各級地方政府管理,國家統計局只給予業務指導,致使地方幹部大可「下達」指標,又或威迫統計部門或企業配合造假。流風所及,甚至國家統計局也不能倖免,如中央巡視組於2016年1月底批評該局:「有的領導幹部以『數』謀私,搞權力尋租。」

權在地方幹部之手,因此儘管幾年前統計局推行「直報系統」,以期繞過地方政府,由企業自己填報生產資料,結果發現地方幹部掌握系統帳戶和密碼,代為填報,導致「資料依然很差」。此外,內地《統計法》對於弄虛作假處罰偏寬,犯事者所承擔法律責任僅為「通報」和「處分」,難收阻嚇之效。

2016年起中央黨政機關多管齊下

此等假數據往往扭曲地方財政實況,有時甚至埋下債務高築禍根,按俠客島即解釋如下:

畢竟,統計資料造假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其實對地方的財政影響很大。地方公共預算收入高估,中央轉移支付就會減少,用於當地的財政支出也減少。

有見及此,自2016年起,中央黨政機關多管齊下,當年10月中央深改組推行統計管理體制改革,中共六中全會則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其中明文嚴懲「弄虛作假、隱瞞實情」。時至去年下旬,財政部研究成立「地方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重申「防風險」和「去杠杆」,迫使各地GDP「擠水份」

遼寧省2011年至2014年間的經濟數據存在造假問題。(視覺中國)

當地官員:遼寧在坑底爬坡

實則近月據官媒《人民日報》報道,各地已處分數十名官員,全部涉及違規舉借地方債。俠客島方亦指出各大省市已主動「擠水份」:

先是內蒙,核減了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之後是天津,將2017年預期的1萬億GDP直接擠掉1/3,調整為6654億元。

其實早在2015年,遼寧已開始查核更正統計數據,俠客島引述專家意見,指遼寧部份縣區往昔數據至少有20%至30%「水份」。另外,曾有遼寧官員對媒體直言:「不客氣地說,在經濟資料上,前一任挖了一個巨大的坑,而且欠下了巨額債務,遼寧現在不是在平地起樓,而是在坑底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