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執掌中紀委 趙樂際面臨的三大挑戰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早前,中共十九大閉幕,趙樂際正式接替王岐山執掌中紀委,成中共「黨鞭」。十九大結束短短二十多日,新一屆中紀委已處理3名中央一級官員和27名省管官員,其中14名為首度通報被調查,內地反腐肅貪力度不減。
《多維新聞》刊文引分析人士認為,中紀委在前任王岐山的治下取得重大成就,從「權力反腐」到「制度反腐」、從反「經濟腐敗」到反「政治腐敗」、從「打虎拍蠅」到「獵狐」等,如何將這些政策措施延續下去,並加以完善發展,將是趙樂際面臨的重大挑戰。

中紀委書記趙樂際。(資料圖片)

挑戰一:落實「制度反腐」 力求讓官員「不想腐」

縱觀五年來王岐山的反腐軌跡,其強調最多的就是「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近日,中共官媒刊文發文致敬王岐山時標題採用「他露最少的面、開最少的會、發最少的文,卻留下了『不敢腐』的雷霆震懾」來概括「權力反腐」取得的成果。明年中國兩會上將正式組建「國家監察委」,意味着「制度反腐」將全面開展。

然而,「制度反腐」的下一步,即如何落實、延續、不斷修正制度,最終實現讓官員「不想腐」,則成為趙樂際面臨的第一大挑戰。

挑戰二:由根杜絕「野心家」

過去五年,內地大部分官員都是以貪腐罪名落馬。直到今年9月25日,北京舉行「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孫政才和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同框出鏡,被稱為「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的雙重腐敗分子」,其後又有「陰謀篡黨奪權」和「野心家」的說法,這也是自1976年中共「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後,40多年來首次出現的措詞,也讓「政治腐敗」重回民眾視野。

分析人士認為,反「政治腐敗」比反「經濟腐敗」的難度高許多。首先,「政治腐敗」往往涉極端鬥爭,因故腐敗者必然會刻意隱蔽,不會輕易洩露跡象;再者,「政治腐敗」因犯罪率低,應對經驗相應更少。另外,「政治腐敗」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甚至導致政局不穩、社會動盪,且「政治腐敗」的「遺毒」更廣,如何將「野心家」由根杜絕,則是趙樂際面臨的第二大挑戰。

由上至下,左至右: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孫政才、令計劃等落馬高官。(網絡圖片)

挑戰三:加速海外「獵狐」

過去5年反腐功績顯著,235名省部級(含副省部級)以上高官落馬,內地31個省市有近萬名廳、處級官員被查,基層被查辦官員更達134.3萬人,「打虎」、「拍蠅」成效顯著。然而,海外「獵狐」方面則進展緩慢,從2015年4月中共公布「百名紅通」名單以來,截至2017年11月,只有49人緝拿歸案,剛剛接近半數。

究其原因,「獵狐」需協調多國家、多部門,而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官員主要逃竄的國家,都未與中國政府簽署引渡協議,從而阻礙加大。分析人士認為,這也是趙樂際治下的中紀委面臨的又一挑戰。

某種程度上,王岐山的強力反腐是習近平「強人政治」的延伸。十九大上,趙樂際成為新晉常委,作為新「黨鞭」,能否像前任王岐山一樣,強勢地確保執政黨黨內紀律性和「政治規矩」的嚴肅性,並且克服以上挑戰,無疑是十九大會期後值得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