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十九大後中韓中朝關係皆回暖 人事升格隱現外交新方向?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中共十九大閉幕,新一屆黨政領導層人選塵埃落定,外交人事安排有兩大看點,一為國務委員、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組員楊潔箎躋身政治局,預料將晉升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理外交事務,為繼錢其琛後首位高居黨政中樞的高層外交官。二為有傳政治局卸任常委王岐山將另有任用,擔當國家副主席,參與處理外交及國安事務;他擔任副總理時曾主管中美關係,促成兩國年度「戰略與經濟對話」。
自習近平2012年接掌黨政事務以來,北京外交方針由過去「韜光養晦」轉為「有所作為」,過去5年中國言行亦印證此一轉變。值此換屆時刻,外交領域人事布局「升格」在即,是否代表北京是否大幅調整外交方向尚屬未知之數,但根據近來各種蛛絲馬跡,或者新一屆黨政領導層正另覓蹊徑。

8月24日,就中韓兩國建交25年,習近平與文在寅互致賀電。(資料圖片)

北京邁向「等距」政策?

首先,近兩年韓國以應付朝鮮威脅為由,引入美國薩德反導彈系統,引起中國強烈反彈,甚至引發「限韓」浪潮,波及韓國旅遊、零售及娛樂等產業。中共10月召開十九大後,兩國關係似乎好轉,如中國最大旅遊網站攜程旅行網,最近開始再度聯絡樂天酒店,希望就準備推出韓國旅遊套票商談,是攜程自3月以來首度推出旅遊套票。

11月1日,韓國總統文在寅日在國會發表施政演說,透露中韓剛開始推動交流合作,重回正常發展軌道,他呼籲政界耐心等待雙邊關係重回正軌。

與此同時,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就十九大成功舉辦,發賀電予中方,習近平則回覆指希望促進中朝關係。據知,兩國在重大紀念日或宣傳場合,會互相以祝賀信函及外交文書通信,惟中朝領導人以個人名義通訊則少見。

自去年初起,朝鮮多次執行核武及導彈試驗,招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數輪制裁,中國一邊身為安理會成員,同意制裁而引起平壤不滿,另一邊卻抵制韓國引入薩德,兩國關係急轉直下。十九大後北京同時向兩方示好,既表達一貫穩定半島局勢意願,也有可能嘗試探索「等距」政策,在朝鮮與韓國之間保持適當平衡:防止過度捲入核僵局,也避免局勢變化損害中國利益。

特朗普在Twitter上發文炮轟中國:「過往我們那些愚蠢的領袖,讓他們(中國)在貿易上賺取數以萬億計美元,然而,他們在朝鮮問題上沒有為我們做過什麼,只說不做。我們不會容許此情況繼續。中國根本可以很容易地解決此問題﹗」

是時候「進兩步,退一步」?

整體而言,過去5年中國外交政策收得成效,特別是在南海填島造礁,建造軍事設施,以至美國亦難以推翻「既成事實」,爭議各國如菲律賓和越南亦暫緩抗議,轉為與北京展開軍政高層對話,可見中方取得主導權。另一方面,適逢十九大前夕,印度派軍與解放軍在洞朗地區對峙,拖延逾兩個月方得解決,損害北京聲威,如期間印尼一反常態,重新命名南海部份水域,擺出申索主權姿態。

至於國內情形,近半年來官媒多次公開提及「灰犀牛」,承認中國債務問題已是有目共睹,雖則遠未至危機水平,但官方將會著手為房地產「降溫」。實則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十九大後中央需專注拆解經濟難題,為此增添高層外交能手以分憂屬理所當然,甚至外交方針轉行「進兩步,退一步」,實亦不足為奇。

中國為區內大國,對全球局勢舉足輕重,以朝鮮核僵局為例,難言可以置身事外,保持「等距」亦殊不容易。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11月8日訪華,中國公布以「超國事訪問」規格接待(State Visit Plus),預料朝鮮核僵局將成為主要議題,他近月即不時批評北京未有盡力施展對朝影響力。北京如何應對美方壓力,或能隱現中國未來怎樣保護自身利益之餘,對美韓朝三方皆「順得哥情得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