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少年遭警擊斃|巴黎郊區的又一場「非裔悲歌」?
法國17歲非裔少年納埃爾(Nahel)27日因在楠泰爾(Nanterre,巴黎市郊城市)駕車遇截查時拒絕配合,遭警察近距離槍擊身亡,事件連日在全國引發示威與騷亂,多個城市的警局、汽車、路障、垃圾桶等遭放火或暴力損毀事件。這亦令法國人回想起2005年引發騷亂甚至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兩名非裔少年之死,同樣發生在巴黎市郊、同樣是在躲避警察時身亡,法國會因此而再掀動盪嗎?
據楠泰爾檢察官Pascal Prache說法,警方周二早上發現納埃爾在路上高速行駛,於是開警笛阻攔,期間納埃爾多次違反交通規則、危及過路人性命。警方最初報告指,納埃爾最終被截停時試圖撞向警察,引致警方開槍,惟後來在社交媒體流出的事發影像顯示,兩名警察站在車邊盤查時,其中一人用槍指着司機,且有聲音威懾稱:「你將會被子彈擊中頭部」。Prache其後稱,交警當時要求納埃爾熄匙,但汽車卻加速行駛,一位交警因此向納埃爾胸部開槍。
當晚楠泰爾就爆發騷亂,火焰與催淚彈從這裏迅速蔓延至巴黎的其他市郊地帶、以及從圖盧茲(Toulouse)到里昂(Lyon)等全國各大城市。汽車、街邊的垃圾桶、市政廳、警察局等,均遭到縱火和破壞,警察也遭示威者以煙花襲擊;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和催淚彈煙霧,則從街頭進入高層居民樓。
內政部今日宣布,在預計的騷亂之夜到來之前,法國周四已部署了近4萬人的警察,波爾多、里昂、魯貝、馬賽和里爾等城市派出精銳警察部隊,支援民主抗議活動。最新的消息指,全國有875人被捕,另有 249名警察和憲兵受傷。
涉嫌向納埃爾開槍的警員已遭拘留,其律師利納德(Laurent-Franck Lienard)指出,涉案警員已向死者家屬道歉,並強調警員原無意射殺少年,不過當時被碰撞導致槍口偏移才誤射對方胸口,釀成悲劇。不過,南特檢方認為「這不符合動用武器的法律條件」,依非預謀故意殺人罪起訴涉案警員。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強烈抨擊涉案警方「不可原諒」,不過隨後遭警察工會反嗆「未審先判」。
反恐法案助長警暴 去年13宗同類槍殺案
納埃爾在被截停時遭槍擊的影片引發了全國憤怒,但這已經是法國今年第三宗類似的案件,法國警方的數據顯示,去年更有13人因在交通管制期間拒絕配合而遭警察擊斃,創下新紀錄。
專家稱,2017年法國通過一項放寬警察使用槍支的法律後,警方執法時出現的死亡案例顯著增加。隨着一系列恐怖襲擊案衝擊法國——包括2015年巴黎發生的自殺式爆炸襲擊、2016年尼斯(Nice)發生的卡車襲擊等,國會在2017年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法案,允許警察在自我防衛以外的情況向車輛或司機開槍,但僅限於司機在駕車逃離過程中可能危及生命的情況。
《紐約時報》引述法國研究者報告稱,自該法律通過以來,警察槍殺駕車者的數量增加了六倍。路透社的統計則顯示,大多數這類案件的受害者為黑人或阿拉伯裔。
除致命的槍擊事件,法國警察也經常改進暴力手段而受到批評。例如,在2018年開始的黃背心抗議活動期間,一位歐洲高級官員譴責法國政府對該國數月的反抗議活動的處理方式,敦促他們「對人權表現出更加尊重」。近期,在反對提高老齡化的抗議浪潮中,法國警方亦被指對抗議者過於嚴厲。
「2005年夢魘」成法國熱搜
納埃爾事件引發的騷亂掀起法國輿論對警員執法方式的爭論,同時因為受害者同是非裔,很多民眾擔心「2005年全國暴動」會捲土重來,「2005年夢魘」一詞更已躍登各大媒體標題。
2005年秋天,當時17歲的Zyed Benna和15歲的Bouna Traore在巴黎市北部郊區Clichy sous Bois踢完足球準備回家,看到警察巡邏車駛過。據倖存下來的另一位少年Muhittin Altun,由於住在市郊貧窮地區的黑人青少年常常被警方盤查,而當時正值穆斯林齋月,他們為躲避警察盤問、趕回家吃飯而迅速逃離現場,隨即被警察追趕,躲到變電站時不幸觸電身亡。
事件觸發民眾上街,保安部隊強力鎮壓,甚至向一間清真寺大門投擲催淚彈,衝突愈演愈烈,動亂迅速擴散。2天後,政府採取的強硬手段導致全法陷入暴動中,情況一發不可收拾;一週後,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近1個月後暴動才告平息。
政府當時的反應可謂火上澆油,時任內政部長的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他後來成為法國總統)不僅懷疑2名死者的逃跑動機、否認警方執法過當,還拒絕為執法人員向清真寺投擲催淚彈一事認錯及道歉,更公開稱暴動分子「敗類」(racaille),國內外輿論譁然,他的做法至今仍因此備受批評。
即便距離該暴動已近20年時間,惟有政府顧問向法媒坦言, 「2005年幽靈如影隔形,且看到社交媒體上逐漸見組織的騷亂令人憂心,認為有可能導致歷史重演。」
幸好馬克龍非薩爾科齊……
事實上,全國性的騷亂在有大量難民人口的住房區中肆虐。 儘管暴亂源於這些青少年的死亡,但同時揭露了這些移民人口受到管制、失業和對法國社會的疏離感等問題的深刻影響。
雖然自2005年騷亂後,法國開始正視郊區發展困境、警察暴力執法,乃至移民等更深層的社會議題,惟成效有限。而且,不少分析認為,2005年與今天法國的社會氛圍大不相同,如今法國剛經歷黃背心運動與退休制度改革抗議等動盪,社會不穩,加上警民關係脆弱,還有智能手機和社群媒體的普及,使暴動動員更為迅速有力,或會使得類似的死亡事件造成更大的社會風險。
近20年來,法國族群衝突與警察暴力問題仍然無解,每當有案件發生,總能輕易挑撥敏感神經,成為法國社會令人憂心的未爆彈。
因此,總統馬克龍很快出面譴責槍擊事件、檢察機構很快提出初步指控並拘留涉事警察,國會也計劃審查2017年推出的反恐法,國家機關的迅速回應或許有助於緩解示威者的憤怒。在前兩晚的騷亂中,警方更小心使用武力,可見當局極力避免2005年暴亂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