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大爆發・三|中國擴張國際物流版圖 香港如何適應變奏?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過去一年多,新冠疫情大流行下,各地封關封城帶來「逆全球化」挑戰,加上電商需求擴大,物流壓力之大前所未見。未來十五年,中國政府意欲建成「全球快貨物流圈」,智能化將會是一大主要元素,而一向作為國際貨運物流核心而馳名的香港,又能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成為中國物流圈裏重要的一員?
【物流大爆發・三】

物流大爆發・一|國際物流大重整 中歐班列機會來了?

物流大爆發・二|國內廝鬥到海外掠地 中國快貨物流圈危與機

去年初,正值口罩短缺潮,藥房、便利店、超級市場的口罩盡皆搶購一空。製造商馬上從外地搜購口罩機自製口罩;採購商則嘗試從歐洲、中東等地購入現成口罩,當時歐洲各國陸續爆發大規模疫情,搜購過程一點也不輕鬆。但憑着本地物流商、貿易商、生產商等多方合作,香港人總算快速捱過這一場「口罩荒」。

本港曾出現「口罩荒」,當時不少市民排隊購買或取口罩。(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小事見大格局。單從採購口罩一事上,足證香港物流業界應對危機的能力和反應速度,卓越超群。

由香港團隊創立的物流科技初創公司FreightAmigo與《香港01》分享去年2月處理一宗客戶訂單的經歷。有一位香港口罩商人嘗試從英國採購約100萬個口罩,然而,當時歐美疫情升溫,各國封鎖海陸空口岸,港口亦不准跨洋貨輪停泊,大批船員被迫滯留貨輪,漂流海上。

當時國際航運嚴重延誤,商人被當地物流公司拖延了兩個星期仍未能發貨。最後他在網上找到物流平台FreightAmigo,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追蹤系統等科技,靈活調配物流路線,迅速將這批口罩從英國送抵香港。

FreightAmigo營運總監謝凱澄。(受訪者提供)

「我記得(去年)2月4日收到查詢,立刻找同事幫忙處理,最終貨品在七日後就送抵香港倉庫。」公司營運總監謝凱澄憶述,商人為了感謝他們迅速解決物流延誤問題,贈送了數十箱口罩,讓他們派發予有需要人士。

FreightAmigo成立前,部份團隊成員已在物流業界打滾多年,與香港、內地以至歐洲的物流夥伴已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他們自身亦十分熟悉國際物流產業鏈的運作機制。

FreightAmigo的優勢正反映香港業界在國際物流產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關係網絡,當此物流危機即見真章。

其實,香港在國際物流航線一直具備重要戰略地位,而且多年來空運、海運的基礎物流設施完善。清關、檢測、中轉程序安全快捷,而且極具效率。雖然深圳、廣州,以至上海、寧波等貿易港口興起,在處理貨物數量上趕超香港,但香港獨特的低稅自由港角色,作為溝通內地與世界各地的中轉關鍵作用,從來沒有改變。

在內地與周邊物流圈迅速連結的大趨勢下,香港的地理條件、服務水平及產業優勢,仍然能夠在以內地為核心的國際物流圈充當重要角色。

香港在國際物流航線一直具備重要戰略地位。(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可作中歐班列的中轉港

「香港的價值是物流服務,譬如保險理賠、融資等。你看倫敦、紐約,它們一向被視為航運中心,但你不會見到太多貨輪和貨櫃。這才是香港在運輸物流方面需要發展的方向。」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向《香港01》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在十年內成為全球先進製造業及國際金融航運與貿易中心,灣區內的深圳、珠海、廣州、東莞、惠州、中山、佛山的創新科技園區、製造業中心、機場群及港口群陸續合併成互為協同的貿易物流生態系統。儘管論吞吐量,香港已被周邊深圳鹽田港和廣州港迎頭趕上,但香港處理物流的能力在世界依然名列前茅。中轉港的地理優勢、低關稅自由港政策及專業物流服務所貢獻的價值,仍然沒法取代。因此,香港得以鞏固其在海外地區,尤其東南亞及美洲,與內地市場之間的溝通橋樑角色。

大灣區內的深圳、珠海、廣州、東莞、惠州、中山、佛山的創新科技園區、製造業中心、機場群及港口群陸續合併成互為協同的貿易物流生態系統。

「香港有空間限制,周邊地區的貨櫃碼頭也很發達,它們的競爭力比我們強,若要『硬撼』,對大家皆不利。」關家明認為,香港正要選擇一個競爭條件比較強、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範疇。香港的先天限制是土地面積和勞工成本,但香港可以規避這些限制,選擇一些別人「沒條件做的東西」。

以鐵路運輸為例,中歐班列其實不單指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鐵路貨運,它更是承接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貨運,除了中國,還有日本、韓國及東南亞諸國,當中有相當多的出口貨物需要運抵歐洲。這些國家日後可多加利用中歐班列,香港作為中轉貿易港,必定可以協助承接部份中轉物流量。

關家明指出,「有些內地產品會先來香港,再運回內地;日本亦有產品來香港,然後運往北美,也有些是美國經香港,返回美國……為何會這樣做呢?原因是(香港)船期班次很頻密,(貨物)先來到香港再轉運,反而更加快捷。」

鐵路運輸未來可充當歐亞物流鏈的甚麼角色?(新華社)

關家明認為,香港的海運已建立紮實根基,國際亞太航線視香港為慣常的中轉站,這點依然是香港在國際物流圈的優勢所在。若然香港能把握中歐班列這些國際物流趨勢的契機,也可以發揮所長,擔任「海路轉陸路」的核心中轉站。

還有一種想法是,香港直接建設路軌連接內地中歐班列路線的起點(最接近是東莞)。但香港的貨物鐵路運輸基礎建設相對較少,背後還需要業界評估成本效益和可行性,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和研究配合。關家明坦言,他不太主張香港「從零做起」,預料物流業界對配合內地推動中歐班列鐵路運輸沒有很大憧憬,亦未見政府有具體規劃。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認為,香港的海運已建立紮實根基,國際亞太航線視香港為慣常的中轉站,這點依然是香港在國際物流圈的優勢所在。

無法取代的經驗及人才

畢竟,香港在海運、空運這兩大國際物流運輸大宗的行業經驗豐富,更加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本地科技創新人才資源堅實雄厚。像FreightAmigo班底雲集本地物流專才,公司研發的一站式國際物流智能報價及配對平台,順應商業大數據時代潮流。這正體現香港業界毋庸置疑的實力……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65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17日)《中國對外擴張勢不可擋 香港物流如何適應變奏?》。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