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長崎原爆75週年:大流行下的世界離和平愈來愈遠?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75年前的8月6日,美軍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市投擲了人類史上第一枚應用於戰爭的原子彈。三天後,美軍再於長崎市投下第二粒原子彈。日本隨即在8月14日向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同時亦建立起及後持續半世紀的「核子恐怖平衡」世界秩序。惟核彈這條紅線一直被堅守着,世人恪守教訓,無一敢於僭越。
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場世紀危機。可惜的是,各國間再次為着經濟復甦、疫情責任等議題激生齟齬,地緣政治再次陷入緊蹦狀態,跨洲熱戰爆發的可能性,不再僅僅停留於虛幻層面。
大時代之下,當年的鮮血教訓,到了今天還能被牢牢銘記嗎?

圖中建築遺址為廣島原爆圓頂館,為當年原爆後廣島市中心幾乎唯一屹立沒有傾倒的建築物,現為和平紀念公園一部分。(Getty Images)

「新冠肺炎疫情是糟糕和悲傷的事情,但它亦給了我們嶄新的東西。」渡邊智子來自廣島市,是當地和平倡議教育組織ANT-Hiroshima的行政總監。她提到,日本政府近月來因應疫情而作出的各種社交距離限制措施,讓他們把注意力放在網上倡議這一方面。

※ 想看更多與廣島原爆75周年照片,請點擊放大觀看:

+14

ANT-Hiroshima過往一直有舉辦不同有關紀念原爆事件的活動,包括在學校舉行和平教育講座、在社區推動廢核倡議,甚至會派遣志願人士及物資到正在受人為災難折磨的地區,提供人道支援。不過,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組織大部分實體工作被迫停擺或延遲。然而,和平及反核訊息倡議任務不能因而被擱下──尤其今年是原爆75周年,紀念意義便更加大。

故此,ANT-Hiroshima藉此時機善用網絡科技及社交平台,展開原爆75周年紀念的網絡教育工作,例如製作講述廣島、戰爭與和平的動畫,上載到網絡,並配以英文字幕。另外,它們也開設了自家名為「ANT Friends」的Instagram,也新設了YouTube頻道。

「我是一名超級不懂電腦科技(super-analog)的女性……但現在我們有Instagram。我甚至試玩了YouTube呢。」渡邊智子說道。

ANT-Hiroshima的YouTube頻道也上載了一些原爆倖存者的分享片段,設有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多國語言,好讓全世界人類就算宅在家裏,都可以深入體會並紀念這場發生在75年前的歷史轉捩事件。

遊人冷清 換另一種方式紀念

新冠肺炎疫情令廣島市的遊客大幅減少,與原爆相關的著名景點亦變得冷清。

在1955年8月建成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在二月份到五月份期間因應抗疫禁制令而被迫閉館。不過,館方趁全民在家抗疫時期,積極經營YouTube頻道,上載該館珍貴典藏,包括原爆檔案和悻存者分享片段,希望海內外網民都可以趁原爆75周年,在網上瀏覽有關史料。目前,該YouTube頻道已上載接近500條片段。館方正在計劃為那些片段補註英文字幕,希望進一步提高海外觀眾觸及率。

※ 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官方YouTube頻道的珍貴典藏

一個專門為海外遊客、記者和運動倡議人士提供導遊及翻譯服務的民間和平倡議組織Hiroshima Interpreters for Peace,在疫情下也改變了策略:雖然沒有了大批親來廣島參觀原爆遺跡的各方遊客,但他們決定在廣島原爆75周年當日,在和平紀念館旁的廣島和平公園進行虛擬之旅,帶領網民走一遍和平公園。廣播將全天候在網絡串流直播,附以英語旁白導賞,同時也會播放兩名原爆倖存者的自述片段。

一批駐日外交官員在廣島原爆75周年前夕,來到紀念碑前獻花。(AP)

「疫情」與「核」的互相警惕

75年前那兩顆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改變了人類對「核武」的觀念,當年由日本島數以十萬名平民百姓付出血的代價。然而,今次一場改變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影響的卻是全球數以億計人民,多達有千萬人染疫,數十萬人病歿,徹底地誘發了當今人類對公共衛生,乃至對全球合作模式及政治意識形態的再一次思考。

不幸的是,疫情爆發至今,各國間為着經濟復甦及疫情責任等議論產生了短期內難以修復的外交齟齬,地緣局勢更是無比緊張。

※ 想看看日本人在疫情持續期間的日常生活,請點擊放大觀看:

+15

「我們在這場疫情裏得到了很多啟發:如何改變我們的社會、經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地球上所有人的命運都連在一起──不只是面對這場疫情,還有氣候變化、核戰威脅。」渡邊智子說道。

她擔心,人們正在漸漸失去對昔日核威脅的反省和警惕。

世界各地的核武庫數量。(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 SIPRI 2020年鑑)
核威脅的烙印好像在人類的共同記憶裏愈漸消褪……應如何重新喚醒世人對核戰爭的警覺性?這就是我們作為廣島人的終生任務。
渡邊智子

究竟各國政策制定者能否銘記75年來的教訓,以沉著理性杜絕一切擦槍走火的可能?今天選擇調整心態,依然為時未晚。

75年後,核威脅的烙印是否還是人類保持理性的最後一根稻草?(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