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襲農業】「農」的傳人推動糧食革命
傳統上,農業一直是國之根本,也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行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大家眼中,務農是體力工作,農夫十分辛勞。不過,新世代對農業的看法已漸漸改變,加上如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等潮流,高價值的農作物趨增,農業發展似乎迎來春天,其中以垂直耕作尤為熱門。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上農業生產科技進步和相關知識增加,農業運作正不斷轉型。除了垂直耕作大行其道外,未來農業或將出現一番新景象。
此為【疫襲農業】系列報道之三
所謂垂直耕作,是一種室內耕作方法。農作物以堆疊的形式生長,通常透過水耕的方式種植。隨着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和可用耕地減少,這種做法變得愈來愈流行和重要。 垂直農業並非全新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初,但生態友好的室內農場近年才迅速發展。
美國著名企業家、電動車公司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的弟弟金博爾(Kimbal Musk)於2016年創立了位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室內農業公司Square Roots。該公司希望透過賦權年輕一代參與城市農業,為世界各地的城市提供新鮮食品。
今年初,醉心於美食和烹飪的金博爾希望在數月內打造「超級農場」,其中包括25個氣候控制的運輸集裝箱、冷藏庫、生物安全基礎設施,以及大規模營運垂直農場的設施。自成立以來,Square Roots已種植了120多種農作物,其中包括羅勒、韭菜、士多啤梨等。
同類企業在美國獲得不少富商財團支持。如日本公司軟銀(SoftBank)、Google前行政總裁施密特(Eric Schmidt)及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Jeff Bezos)亦投資二億多美元予位於三藩市的垂直農業公司Plenty。去年6月,英國網商Ocado斥資 1,700 萬英鎊(約1.68億港元)用於發展垂直農業,在其自動化配送倉庫內種植農作物。
LED技術成熟 室內種植減省成本
「環境學家、城市農民、建築師、農藝師和公共衞生專家等都加入了這場小型革命,他們共同努力,挽救過度城市化、食品匱乏帶來的危機。」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可持續城市設計教授Kheir Al-Kodmany表示。
哥倫比亞大學公共和環境衞生名譽教授、微生物學家Dickson Despommier指出,從創造就業機會而言,急促的氣候變化將導致數百萬名傳統農民破產,但從事垂直耕作的農民不會受到影響。過去十年,他和學生嘗試室內種植,「近五年來,LED種植燈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益,使室內種植更便宜、更可靠。」
垂直農業之所以備受看好,主要是投資者寄望科技有助行業的發展。例如,改良LED燈能減少光能浪費;水培法和回收系統則使水能在工廠內循環使用,直至成為植物的一部份,加上系統模組化有助擴大生產規模。
過往,垂直農業最大的缺點是電力成本極高,往往只適用於種植高價值、易腐爛的農作物,如沙律菜和香草。對於普及化的農作物,垂直種法的成本太昂貴。
2014年,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生物與環境工程榮譽教授Louis Albright估算,一個以垂直農場種植的小麥製成的麵包,價格約為23美元(約178港元)。
現時,垂直農業通過調節LED燈光的顏色波段,發出植物所需顏色的燈光,按不同的生長階段調節所需,並可在適當時候施以綠光來提高產量,以及照射紅外線,以提高菜葉的品質,而且系統有助減省光能。類似的提升農業生產科技,降低了營運成本,使垂直種植農作物變得有利可圖。
研抗旱品種 拓展氣候智能農業
垂直農業其實只是近年農業發展的其中一個例子。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向《香港01》表示,今天的農業發展已經不再停留在耕種糧食般簡單,「較新的發展方向是氣候智能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透過嶄新種植方法,或者適應氣候變化的品種,增加農民的收入。其次是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建立和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如提升農作物抗旱、抗鹽等功能。」
此外,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完善的農業政策同樣重要,國家必須將相關政策放在較高地位,以可持續方向發展。因為農業政策牽涉多方面,包括經濟和安全層面,而且,糧食問題也不是單一國家的問題,有可能受全球環境影響。
領導過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林漢明過去二十年專注研究大豆培育及其基因功能,並成功培育適合旱地生長的大豆品種。大豆作為重要的農作物,可以修復環境,令土地更肥沃。傳統上,中國北方是種植大豆的地區,但由於地下水位急速下降,出現嚴重缺水及乾旱問題,餘下的河流和溪流亦受到嚴重污染,以致土壤不適合耕作。
若想讓大豆適應惡化的土壤和氣候,便要參考野生大豆遺傳基因的多樣性,改良野生大豆某些性狀,例如抗鹽、抗旱和抗病等。世界各地不少科學家也朝着相似的方向研究,希望幫助農夫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2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3日)《「農」的傳人 推動糧食革命》。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